AI填报高考志愿为何火爆?背后又暗藏哪些风险?
2025-08-15 18:00:57发布 浏览15次 信息编号:213129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AI填报高考志愿为何火爆?背后又暗藏哪些风险?
《法治周末》记者 吕静
从六月二十三号起,各省的高考分数陆续发布,考生填报志愿的工作也跟着开展起来。
要特别指出的是,到今年为止,全国已有二十九个省级行政区推行了“新高考”制度,其中大部分省份运用了院校专业组进行报考的方式,高校会把选择科目相同的专业或者专业类别归纳到同一个组别里面供考生选择填报。
许多关于高考人工智能填报志愿的宣传在社交平台大量出现,考生和家长只需在人工智能填报志愿的应用里输入所在地、实际考分、选考科目以及个人意向领域等资料,人工智能就能立刻提供一份“专门定制”的志愿选择方案,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使用时遇到了麻烦。
部分APP需付费解锁信息
河北一位考生家长马东华(化名)称,孩子要填写九十多所大学的志愿,选择范围如此宽广,如果没有系统辅助筛选,填报过程会非常复杂,AI志愿填报软件对考生和家长来说有一定帮助。
马东华尝试了几个不同的AI志愿填报软件。他首先安装了“优志愿”软件,用来进行模拟志愿选择。注册账户后,他输入了所在省份、选考科目、高考分数等资料。接着,他根据个人考试分数和排名,把志愿分成“冲刺”“稳妥”“保底”三类。
马东华录入考生分数,随后点选界面左侧的AI辅助院校选择功能,系统便启动智能选校流程。但若没有使用VIP服务,马东华只能浏览前十所推荐院校,而且这些学校大多属于报考难度较大、需要最后冲刺的类型。若要查看所有推荐信息,就必须支付388元办理志愿VIP服务。
记者启动“优志愿”软件后注意到,在VIP专区入口的广告中有一段醒目文字:该平台服务志愿填报十年有余,累计帮助超过一千六百万人,深受学子信赖。下方补充说明:成功录入大学的概率可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二,分数虚耗最多不超过六分,周围许多同窗都在使用这一服务。
接着,马东华使用“掌上高考”软件后了解到,普通账号只能浏览“冲刺”“稳妥”“保底”最初三个高校的志愿资料。如果需要查看更多填报志愿的资料,就必须购买高级会员,价格是98元。如果需要专家提供单独的指导服务,就必须支付2980元完成一次咨询,其中包括一次单独商讨报考想法、一份单独设计个人计划、一次单独分析志愿方案。
马东华后来又用了夸克APP,点开了“夸克高考”功能,能够依据专业期望、地区倾向、职业方向、未来打算、费用接受度、选择重点等条件,清晰表达个人要求,系统会据此推荐合适的院校与专业,并且还会提供最近两年录取的最低排名信息。
然而,经调查发现,该应用程序所展示的信息,与高校的真实情况存在出入。以广东工业大学会计学专业为例,在广东省的录取数据,在该应用上标明,2024年最低分数为560分,最低名次为58755位;但根据该校本科招生官方网站公布的资料,该专业上一年的最低排名实为57848位。底部一行小字标明:信息源自中国教育在线,掌上高考提供。
AI填志愿数据不准确
艾媒咨询的资料表明,2023年,我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的付费总额达到了9.5亿元。绝大多数参加高考的学生都表示愿意使用高考志愿填报的相关服务。展望今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的付费总额预计能达到10.9亿元。据预测,到2027年,这一市场的付费总额将增长至12.2亿元。
在众多学子面临选择大学专业的关键时刻,面对纷繁的招生政策和海量的参考数据,运用人工智能辅助填报高考志愿是否值得信赖?其推荐的学校与专业同考生学业水平的契合度如何?
记者根据河北省考生身份,总分600分,选考科目为物理、化学、生物这些条件,试用过数个不同的AI志愿填报软件。
一款人工智能志愿填报软件经过研究指出,这名学生“2025年河北省物理科目600分所对应的全省位次为15950名”,但这一信息与准确数据之间存在明显出入。实际上,根据河北省教育考试机构发布的一分一段数据,这个分数所对应的位次范围在26288名到27073名之间。
因此,这款AI志愿填报软件推荐的可以报考的高校有华中农业大学的生物科学专业、上海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等。记者查询到,华中农业大学的生物科学专业在2024年的录取最低分数是600分,对应的最低名次是15950名;2023年的录取最低分数同样是600分,最低名次为15687名;2022年的录取最低分数是586分,最低名次是15960名。可以看出,这所学校最近三年的录取最低名次一直很稳定,而今年“考生”的总人数有两万以上,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记者由此发现,AI填报提供的数据不一定准确。
另外,经由人工智能交互获取的内容,时常出现偏差。比如,记者在夸克高考的人工智能沟通中查询道:南昌大学2025年医学影像技术领域会招生吗?人工智能会回应:南昌大学2025年设有医学影像技术领域招生,但“南昌大学2025年医学影像领域的招生安排尚未最终确定。已知部分省份的招生信息如下:江西省,2025年南昌大学在本地普通招生项目中,医学影像学对物理类考生的招生名额为45名。陕西省,2025年南昌大学在该省的招生方案里,医学影像学计划录取学生4名。
南昌大学其实已经于2025年4月29日公布通知,计划取消戏剧影视文学、医学影像技术等八个本科学科。
AI填志愿的法律风险有哪些
马东华对AI搜索网页的信息来源可靠性感到忧虑。他强调,如果AI检索到的网页内容存在偏差,那么根据这些信息生成的院校推荐也就缺乏依据。因此,他在使用AI工具时会感到不安,无法完全相信其提供的推荐内容。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新金融法学中心负责人陈燕红指出,AI辅助选择大学专业存在若干法律隐患。首要问题是资料精确度不足。AI系统主要根据往届录取记录、学校专业资料等给出推荐,但实际操作中平台信息可能存在滞后或偏差。再者,服务水准与宣传内容存在出入。部分平台声称运用人工智能与经验丰富的顾问合作,为考生量身打造志愿填报计划,然而其提供的实质上只是依据基础运算方法制作的标准化文档,完全不涉及针对性调整。此类不实宣传违反了有关保障购买者权利的法律条款。此外也存在个人资料外泄的问题。借助人工智能进行志愿填报必须获取考生的学业水平测试分数、身份识别码、居住环境等私密资料,倘若网站防护机制存在缺陷,极有可能造成资料泄露。此举即触犯个人资料安全条例的条款,考生有权责令该网站担负违法行为的后果。
那么,若因AI导致志愿填报失误,责任应由谁承担呢?
吕银平,作为《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的成员,同时也是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他提出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是关于平台是否需要承担责任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考虑,包括滑档的原因是什么,平台在履行自己的义务方面做得怎么样,以及平台之前做出的宣传和承诺是什么,这些都是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核心的原则是按照民法典中关于侵权责任的规定,也就是过错责任原则来处理,具体来说,如果平台在宣传方面存在不实的信息,从而误导了消费者,或者平台没有尽到应该尽的合理的注意义务,那么平台就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但必须清楚,如果出现滑档现象,是由于“个人因素”(例如成绩填报不实、选科数据有误)或“大学招生政策调整”(比如某个专业在2025年突然增加招生名额造成排名降低)等非系统责任方造成,那么系统方面不承担任何责任。其次,需要清晰划分“算法失误”和“考生个人决定”的范围:应当以“适当指引”作为评判依据,关键在于平台是否完成了“适当指引责任”,并且“输出信息是否明显不妥”。
AI志愿填报是教育技术进步的新兴方向,其前行要平衡创新探索与规则约束。考生应当客观认识AI建议,把它当作参考手段而不是最终依据。将来,在法规健全和监管强化下,AI志愿填报能够切实成为考生的填报帮手,不会变成潜在隐患。这是吕银平的观点。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