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指南:新专业大盘点,转专业难易解析?
2025-08-08 03:00:29发布 浏览12次 信息编号:212948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新专业大盘点,转专业难易解析?
央视网报道:高考成绩查询即将开启,志愿填报的时机也即将到来。在填报志愿时,如何做到科学合理?今年有哪些新兴专业可供选择?新专业是否就意味着更值得报考?随着高校转专业门槛的降低,这背后的考量究竟是什么?对学生而言,无论是当前选择专业,还是将来考虑转专业,心中那杆秤最应考虑的因素又是什么呢?
新专业到底好不好?该不该报?有哪些共性的特点?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储朝晖指出,我们首先需要认识新专业的这些特点:
第一个,是国家重大项目和相关建设需求的专业。
第二个,是新技术AI发展与相关的一些专业。
第三点,涉及社会服务业领域,这其中包括养老服务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类需求;由于这种市场需求的存在,相应地涌现出了一些新兴的专业。
从这个层面来看,学生们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来挑选恰当的专业方向。在此,我提出一个观点,那就是不宜盲目追求新鲜感。在总数超过八百个的专业中,这新增的29个专业实际上只占很小的比重。大部分考生无需急于选择新兴专业,唯有当你自身具备相应优势并与之相契合时,才应考虑报考这些新专业;若两者不匹配,我建议还是不必勉强追求那些新专业。
同一专业在不同院校的教学理念与师资力量各有差异,那么我们该如何兼顾院校与城市的特色来做出合适的选择呢?
储朝晖指出,在填报志愿的所有选项和考虑的所有因素中,考生最应关注的是自身的优势与潜在能力,并需明确这些优势潜能所在的具体领域。将个人优势潜能与追求人生目标的努力相结合,同时,还需兼顾对社会未来发展的长远需求,而不仅仅是眼前的或即将到来的。鉴于你未来将参加大学入学考试,并且将拥有长达三四十年的职业生涯,因此从这一视角出发,每位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务必具有长远的目光。
转专业的大门越开越大是出于什么考虑,实际效果怎么样?
储朝晖指出,决定因素主要是供需关系。以教育部未发布相关政策前为例,中国科技大学对转专业实行了全面开放,其他一些高校也采取了类似做法。目前,进入大学的学生人数与大学资源的供需关系发生了根本转变,许多高校具备了让学生转专业的条件,这是关于供需关系的一个关键点。
其次,目前众多高中毕业生对于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以及潜在的优势了解不足。他们或许在踏入大学校园后,才会意识到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并非心中所愿,从而产生了这种需求。
我认为这两个需求是促进转专业这个门越开越大的主要原因。
学生可能会先选学校,进去再转专业,如何看待这种情况?
储朝晖指出,存在侥幸心理的学生或家长在现实中或许存在,但他们会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新高考制度是按学科分组进行录取,依据选课组和分数排名来决定;此外,目前“专业+高校”的志愿填报方式也使得同一专业在众多高校中均可填报,数量多达九十多个甚至一百多个。在这样的筛选过程中,若持有侥幸心理,实际上很难实现目标。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仅仅抱着报考一所知名院校,之后转至其他专业的念头,其实现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因此考生们也不宜抱有太多不切实际的期望。
大三转专业,学习的时间被压缩,未来专业能力会不会受到质疑?
储朝晖指出,从高校的立场来看,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空间,我认为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趋势。对于学生而言,若他们真正对某项内容感兴趣,往往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这乃是一种普遍现象;反之,若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即便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也可能难以学会。考生在面临选择时,需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若在大一、大二期间未能作出决定,到了大三进行跨学科选择时,务必注意选择的广度。不宜跨度过大,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可能选择合适的跨学科方向。此外,还需考虑到毕业的问题。
在心仪的专业和好找工作的专业之间,该怎么选?
储朝晖指出,这里涉及到外在因素与个人内在之间的联系。外在条件可能使得在某个领域寻找工作变得相对容易,然而,如果这个领域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相契合,那么便不会存在任何问题。我认为存在一个根本原则,若你在某一领域具备优势,那么在这个行业的竞争中,你总能占据领先位置;而若你在某一领域缺乏优势,即便该领域备受追捧且相对容易,你也只能排在队伍的末尾,依旧无法获得优势。因此,从这一层面来看,我坚信关键在于顺应自身的内在特质。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