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寄语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经纬山河,知行未来

2025-10-11 02:01:18发布    浏览128次    信息编号:214460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毕业寄语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经纬山河,知行未来

炎炎夏日来临,校歌再次响起,一些学生怀着眷恋离开,校园的每个角落都铭记着这次告别,老师的嘱咐还在耳边,同学的笑脸好像还是昨天,离别时的话语化作星光指引未来,充满了最真挚的祝福和最远大的志向,此去天南海北,祝你前程似锦,无论何时想起,这里永远是你退守的依靠,每年这个时候,我们共同守护着这些记忆和嘱托。

尊敬的各位师长、家长,亲爱的2025届毕业生们:

大家上午好!

今日大家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北京大学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们完成学业的辉煌时刻。这些学生中,城市与环境学院有109位本科生、55位硕士生和70位博士生。在此,我谨代表学院,向顺利完成学业的学生们送上最热烈的祝贺!同时,向悉心教导你们的老师们、默默支持你们的家人,以及所有为你们的成长付出努力的每一个人,表达最真挚的感谢!

今年是我担任城环院长职务的第十年,2025届的毕业生同学们或许是我履职期间要告别的最后一届学生。每年看着同学们意气风发,准备启程,我心中既有喜悦也有感伤。从前迎接新生,如今挥手送别,岁月匆匆,仿佛晨露电光般易逝。我和同学们一起经历了一段宝贵的人生岁月。一路历经磨炼,不断开拓进取,获得了成长,也留下了宝贵的经历。这段行程之所以能够称得上完美,关键在于我们内心的驱动力,这种力量源自明确的方向感,源自乐观的心态,源自果断的实践,源自困境中的执着,源自顺境中的进取;同时,也离不开外界的支持,这种帮助源自良师的指导,源自亲友的鼓励,源自自然的启示,源自社会的安定有序,源自那些勇于担当的人。这些因素对学子们同样重要,对我亦然,对当下所处的时代更是如此。我们与这个时代同步发展。

同学们,我们能够获得的所有成就,基础是我们有幸处在光明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中国经过上百年的艰苦奋斗才取得的成果。当今世界局势依然复杂,不过当你们手捧金色的学位凭证之际,国家正以诸多成就向全球展示风采:人工智能算法在相关赛事中表现卓越,第六代战机成功问世,华为的麒麟芯片顶住外部压力自主研发;三年抗击疫情建立的公共卫生体系,有力保障了240小时免签政策的实施;小红书平台促成跨国民间交流,有效缩小了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差异;网络名人“甲亢哥”引发文化现象级传播,成功打破了信息封闭状态;电影《哪吒》凭借独特的东方艺术风格创下票房佳绩;面对贸易摩擦各国团结一致,展现出从容不迫的态度;从处理城市垃圾到开发“城市矿产”,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取得进步——尽管仍存在诸多不足,但上述成就片段,真实反映了我国追求科技自主、军事强大、文化自豪、经济独立的时代精神。

这个时代既包含你,也包含我。人遇太平盛世不易衰老,湖至今未曾扬名。时代风貌令人精神振奋昂扬,所谓太平盛世难老,是因为其精神永葆活力;湖水虽未成名,却更显价值,因为它将在一代代北大学子的传承下光耀后世。北大的与众不同,在于她总让人体会到家国天下这些重大议题与我们每个人的紧密联系。

我们探究大地上的诸多议题,并非仅仅源于求知欲,而是旨在寻求对策,为国家的永续进步和人类的和谐发展贡献绵薄之力。众多城环领域的专家们潜心钻研,精耕细作,铸就了“学以致用”的治学风范——他们既聚焦全球变暖、永续发展等关键科学议题,进行开拓性研究,又立足于我国城乡环境治理的实际情况,攻克现实挑战。

同学们,不论你们将来是继续学习还是参加工作,我都希望城环特有的治学精神能够被城环的同学们继承,并以此丰富人生。基于这个目的,我想谈谈四个要点:

一、以地理学之眼,洞见时代经纬

地理学的核心,是以时间和空间为基准,阐释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奥秘。从《禹贡》划分的九州区域,到“双碳”计划的世界推广,从青藏高原冰川的融化退缩,到长三角都市圈的智能管理,环境领域的研究者始终秉持“观测天象,考察大地”的格局,在时空的交错中梳理文化发展的轨迹。黑格尔于《历史哲学》著作中阐述过,地理条件是民族心智活动的场所,由此阐明了地理状况同文化发展的相互影响。现在,你们正处在这样一个场所之中——全球气候的转变、人工智能的变革、地区政治的调整……这些既是当代社会面临的问题,也是学术领域需要承担的责任。

面对时代风云变幻,我们应当借助地理学的“尺度观念”来明确方向:在细微层面上钻研学问,借助资料与模拟来剖析生态系统的脆弱状况;在广阔层面上放眼全球,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介入世界事务。

地理学融合了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通过分析区域自然与人文历史的变迁过程,能够揭示城市发展中存在的挑战,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借助对全球生态系统的监测,可以深入研究碳汇的形成原理,为达成碳减排目标贡献力量。面对新的发展阶段,环境与城乡规划领域的学者应当紧密结合人类生活实际,提炼出适应未来发展的科学方案。

二、知行合一,书写大地的论文

地理学的意义,体现在实地考察祖国山川。黄土高原进行水土改良,南海岛礁开展生态恢复,国土空间规划制定发展蓝图,实现“双碳”目标探索科学路径,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者们用行动探索自然,用信息说明使命。

我们城环的学生团队中,部分成员前往内蒙古毛乌素沙地,支援“沙退人进”的治理工作;另一些成员则前往四川海螺沟,测量冰川融化情况,并将研究数据开发成青少年生态教育内容;还有同学提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方案,被当地县区规划所采纳;此外,部分同学参与的“三生空间”优化计划,为国家级新区建设提供了直接帮助。

所有这些现象,数不胜数。研究人员凭借持之以恒的精神,在生态保护、宜居环境、先进科技等领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学问框架,不仅带来了许多具有全球视野的独到发现,还造就了众多既有爱国精神又富创新思维的多面手,不断为美丽国家的发展贡献北大环境与城乡规划学院的才智。

你们当中,有的将来会参与社区事务管理,有的会追求学术上的卓越成就,还有的会走向世界舞台,都请记住:认识事物要依靠质疑和思考作为基础,在消息铺天盖地的当下,务必凭借事实和条理来消除观点的虚假成分;采取行动要体现责任感和开拓精神,把每一件细微的工作都完成到最好,这就是对职业要求的最好体现。我们北大城乡环境专业的学生,既要学会理解大自然这本没有文字的书籍,也要成为能够书写新篇章的人。我们要一直维持着“双手沾满尘土,目光充满希望”的样貌,毕竟,最终衡量我们学问贡献的,并非期刊的排名,而是这片大地是否因我们的付出而愈发生机勃勃、富饶美好。

三、以韧性为舟,穿越不确定性的激流

韧性,如同芦苇在狂风摧残后的再度挺立,像是克服重重阻碍后的重大胜利,还是环境科学领域人士在追求永续发展过程中的深思熟虑。物理学角度,韧性指的是物体面对外力时的适应程度;人生旅途中,它评估我们面对压力时的坚韧程度以及恢复原状的能力。

如何锻造韧性?

增强体质,奠定基础:有效面对压力的先决条件是良好体格。希望大家持续健身、保持规律生活,使身体化作抵挡困难的坚固屏障。

借助集体,形成依靠:北京大学的馈赠不只是学问,还有并肩作战的校友情分。团队的力量,助人于困境时恢复元气。

寻求发展,转败为胜:一旦遭遇难题,务必凭借灵活应对寻求进展,通过开拓思路谋求转机。真正的强大并非消极忍受,而是积极适应转变的才干。

同学们,要是将来在职业道路上遇到波折,又或者在技术革新中感到迷茫,请一定记住:真正的坚韧并非固若金汤,而是在动荡中站稳脚跟,在困境里发现转机。竹子看似柔弱,却能经受风雨,因为它内心强韧。最强大的生命往往扎根于最贫瘠的土地,最辉煌的成就常常诞生于最变幻莫测的岁月。当你们遭遇困境时,可以回想黄河蜿蜒曲折最终奔向大海的景象,每一段回旋都不是退让,而是为了积攒冲击大海的能量。让我们借助这种东方的哲理作为依托,既不变成漂泊无依的水草,也不做顽固不化的山岩,而是成为能够与急流相处的浪尖人。

四、厚植家国情怀,守护文明薪火

最近学校组织了关于“侯仁之先生与北京中轴线”的学术会议。侯先生的治学展现了地理学科的两个核心特质,首先是对大地根本精神的直接回应,其次是对古今事物统一的全面体察。侯先生于1944年对学子们说过这样的话:在中国,大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方向,通常不会遇到困难,然而人生的真正意义,往往超越基本的生存需求,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更不该将个人的物质享受当作追求的目标。他需要找到一份能够支撑自己生存发展的职业,这份职业就是他的使命,也是他生活的核心所在。为了这个任务,他甘愿挨饿,甘愿受冻,甘愿吃力,甘愿承受痛苦;忍受饥饿,抵御寒冷,承受劳累和痛苦之后,反而更加让他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珍贵,值得倾注全部生命,这就是所谓的‘奉献’,这也是中国读书人最为看重的坚韧不拔的‘士风’。一个年轻人若能在三十岁之前寻得他矢志不渝的事业,着力砥砺他的品格,这对他毕生而言是莫大的幸运,国家与社会也将因此受益匪浅。

侯先生当时三十三岁,他说的这番话出现在抗日战争形势严峻的年代,充分展现了我国读书人的“忧国忧民”精神,这种精神与古代有志之士的情怀一脉相承,比如范仲淹“为天下先忧”的胸怀,又或是鲁迅“用生命报效祖国”的真挚。这种精神境界超越了个人利益,主张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通过投身于国家大业来体现人生的意义。它的现实价值在于:深厚的爱国情操并非虚浮的标语,而是借助“稳固自身立足之本”的实际行动来达成。侯先生致力于保护古城的举动表明,个人坚守高尚品格能够转变为文化遗产守护、城市布局优化等国家层面的好处;用担当精神压倒个人私心,用无私付出来诠释人生价值。

孔子曾说:不必担忧没有职位,只应担忧缺乏立足的根本。北京大学是传承人文精神的典范,环境与资源学院的学生更应该将生态道德观念和人性温暖融入科研探索。法国诗人里尔克指出:唯有深刻认识家族历史,方能将人生转化为甘醇的美酒。无论是保护北京南锣鼓巷的历史街区,还是推动云南景迈山茶园、江苏盐城滩涂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环境与资源学院的学生们都借助规划唤醒乡土情怀,运用科技维护人类文明的传承。

侯仁之先生作为老一辈学术典范,率先实践了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的三位一体模式,当代学子借助精密遥感方法分析地理构造,运用“空天地网”系统构建秦岭植物数字化档案,虽然技术工具已发生革新,但那份热爱故土的真挚情怀始终如一。

当我们借助学问处理现实事务,当我们把掌握的技能贡献给集体,我们便在描绘这个时代最动人的爱国情操。

结语

同学们,从明天起,你们会像风中的蒲公英,散落在世界各地。无论你们去到什么地方,都要记住:燕园是你们灵魂的家园,未名湖的水波永远映照着你们前行的足迹;大自然是人生的老师,从黄河的奔腾到雪山的安详,每一片土地都在讲述着环保的重要意义;时代是你们努力的参照,凭借坚韧作船,用智慧当帆,一定能在变幻莫测的天地间找到新的方向。

渴望拥抱苍穹的千年明月,努力促成遍及五湖的甘霖春意,希望你们怀揣着能摘取九重天月球的壮志,以及能滋润广阔水域的崇高情操。请秉持城环学子独有的诗意情怀启程,以测量山川的画笔,不断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篇章!

经纬山河,知行未来。

谢谢大家!

来源 | “北大城环”公众号,内容有修改

同城奢侈品信息网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