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上10门课也能毕业?北京这所高校已证实
2025-11-06 08:02:42发布 浏览11次 信息编号:215090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少上10门课也能毕业?北京这所高校已证实
从2025级起始之时,我们对培养方案作出了修订,部分本科专业的学分要求相较于之前,最多减少了30个!就在这个新学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长郭福于开学典礼上予以宣告:
新的学期开始,国内相当地多的高等院校宣称减少毕业所需的总共学分,再次设定课程里面涉及的内容。
比如,复旦大学于教育教学改革3.0版方案里提出“双重减法”,其一,把本科项目必修学分削减15到20个,其二,有计划地把18个试点单位的课程总量缩减大约20%。海南医科大学五年制专业从3888总学时缩减至3342学时,四年制专业从3138总学时缩减至2573学时,平均缩减分别达到14%和18%。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把文科总学分从171分精简为145分……
学分缩了,课程减了,怎样确保教学的质量呢?多出来的那些时间,该用来学些啥课程呢 ?
大刀阔斧,多所高校精简课程计划
现阶段,将总学分加以压缩,已然成了高校学分制变革的一种共识,越来越多处于首都北京的高校,也启动了持续不断地对本科课程计划给予“精简”的行动,从而为在校学生留出充足足够能自主支配开展学习的时间。
仰仗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全新版方案,部分专业的学分跟之上那一届相比,总共削减了30分,大概等同于在本科阶段减少了8至10门课程。
中央财经大学作出明确规定,在不包括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其他诸多特殊类型人才培养项目的情况下,如果普通专业毕业要求里头,有高于一百四十五学分的,理应进一步去压缩其毕业总学分要求,从而能够为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以及实现个性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时间,还有相应的空间。
北京建筑大学划定了学分红线,四年制理工类专业的学分,处于控制在150学分左右的状态,管文类专业的学分,处于在135学分左右的情形,相较于以往,平均减少了15到20个学分。
对于压缩学分这件事而言是应该从哪些环节着手呢,北京建筑大学所给出的思路乃是对必修课设置予以优化,进而整合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比如说,该校统筹安排设置的通识素质教育必修课程,是不计入总学分的,也是不计入水总学时的,并且就算学分绩点也不会计入计算范围;英语类课程总体学分从曾经的10学分被压缩至下降后的8学分程度,降低幅度为2学分。与此同时,学校明确表示,将会在满足各类专业评估认证时所需要达到的标准的基础之上,充分地去进行整合以及凝练专业课程,从而压缩内容重复的课程以及质量不高的课程。
去粗取精,减学分不减教学质量
减掉了那么多学分,还能保证课程质量吗?
郭福校长持有这样的看法,即减少学分这种行为并非是在减少学习的机会,而是要达成“0注水”以及“高提纯”这样的状态,从而能够让在大学阶段所学到的内容切实地转变为可以去滋养未来的极为宝贵的养分 。
中央财经大学2025级本科培养方案里提出,存在一种情况,即对连续2学年出现停开状况的课程,或者是没有本专业学生进行选课的课程,应当从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当中予以删除。
大学里,被高校主动淘汰的那些“不合格”课程,这表明学生不用去学习那些根本没必要存在的“水课”了,这样也就能避免进行毫无效果的“淘金”行为;而只有做到在课堂上每一门课都是“金课”,如此大学期间所学到的内容才可以确实地转化成为通往未来能让人有所收获的相当于细小碎钻般的“细糠”。
复旦大学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这通常会带来教学模式的升级,学校减少了教学科研岗教师每学年承担的最少课程量,减至4学分,以此引导教师精心打造“金课”,还把实践教育全面融入课程教学,比如上半年立项支持120多项“AI+师生共创”专项计划, 同时加速AI赋能教育,并且叠加推进AI大课1.0版、2.0版。
一部分高校,为了能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所需,在减掉了一部分课程之后,又做出选择,“加”上了一些课程,其目的是更着重于专业核心和前沿领域 。
因学分削减,东华大学建设了97门“专业 + AI”课程,这些课程基本覆盖了所有专业。海南大学传播学专业开设了全媒体实践工作坊,让学生所学知识得以融会贯通,这种举措能让学生更好地遵从行业发展要求,并且依据社会的需求来塑造自身的能力。
自由选择,让学生拥抱多种可能
多所在进行学业评价方式改革,除了缩减学分,还赋予学生更大选择空间,有不少高校是这样做的,对不对?。
北京大学自2025级起,于各类学业评价里不再运用绩点,而是转变为百分制或者等级制来评定 。海南大学自2024级本科生起步,全面施行五级等级制评价,把85分以上且排列在前30%认定为优秀,60分以下且处于末位10%判定为不合格,同样告别了精确至小数点后两位的绩点计算 。
跟随着总学分削减、学分制度进行改动这样的情况之后,学生有获得了相对更多的能够自主进行学习的时间。在这样一种背景状况之下,学生到底应该怎样去采取行动呢 ?
那位被称作郭福的校长宣称过,“使得我去激励学子们探寻处于两个或者多于两个学科彼此连接区域的‘缝隙’所在之处,进而对‘为何要如此’提出疑问,对‘该如何去做才恰当’进行询问,原因是这些存在于学科衔接地带呈现出的‘缝隙’,通常就是创新得以产生并出现的地方。”。
在北京建筑大学,学校搭建了跨学科专业通选课程平台,建设了前沿、交叉、特色课程模块,每个专业提供了3至4门专业选修课程清单,以供全校学生修读,学生在该平台修读课程获取的学分,能冲抵本专业学科基础、专业方向以及自主特色课程模块中的选修课程学分。
东华大学有着这样的举措,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自主时间,探索个性成长,其举措包括,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开展自主性研究学习,以此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还建立20个微专业,聚焦产业急需和行业发展,进而实现复合交叉人才的多样化培养。
对于高校缩减学分、精简课程的做法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综合光明日报、软科、各高校官网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