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高校招生录取时,这些骗术要谨防
2025-09-04 15:02:52发布 浏览20次 信息编号:213607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预警!高校招生录取时,这些骗术要谨防
2025年,普通高校的招生录取流程即将启动。在以往,某些组织或个人为了赚取钱财,在考生填报志愿、录取过程这些方面,借助考生及其家长的迫切心情,传播不实消息、制造恐慌情绪,因而极大地破坏了考试招生的正常秩序。六月份的二十九号,省教育厅传达了教育部整理的几起关于高考录取的实例,严肃告诫考生和家长,务必经由正规途径检索、询问相关资讯,切莫抱有侥幸念头,不要轻信虚假消息,以免遭受欺骗。
认准官方权威渠道,警惕山寨信息诈骗
近些年,部分社会组织和个体借助网络渠道散布与考试招生相关的资讯,却时常出现政策阐释偏差、资讯供给失实等情况,更有甚者,通过变换域名字符(例如将某字符替换为另一字符)、模仿官方网页界面形态等手法,伪造高校及招生考试单位的官方网站和新媒体平台,又或者创办诸如“阳光志愿XX版”“阳光高考XX版”之类的近似应用,编造并传播不实消息,唆使考生及其亲属购买有偿服务,从而破坏了考试招生的正常秩序。
【提醒】教育部门联合相关单位积极推行“2025高考助力计划”,已联络各大网络平台为省级招生单位及高校的官方网站、官方账号等加上认证标记,方便考生和家长辨别,获取正式的招生规定和服务资讯。另外,考生和家长能够通过教育部门网站查找全国大学目录,核对当年具备招生资格高校的基本资料。
需要告知各位考生及其家人,在互联网上检索大学录取资讯时,务必识别官方平台标记,小心假冒账号或虚假站点陷阱。
理性报考不迷信,切勿轻信高价辅导
近些年,部分组织与个人编造各种花招博取关注,人为激化考生填报志愿的担忧情绪。他们通过伪装成"权威人士""资深导师",伪造所谓的"独家渠道""核心资料",诱使考生及其家人购买昂贵的志愿规划服务。
【提醒】相关机构从未授予过“高考志愿规划师”这一类职业的认证文件,所谓的“志愿规划师”等群体多数是临时聘请的社会人士,依照既定说辞为考生及其家人提供咨询。每年高考填报志愿前,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公布当年的高考分数统计信息,同时也会公布近些年各高校的录取状况,高校方面也会介绍学校的招生规则、招生流程以及往年的录取参考内容,所谓的“内部消息”“内部资料”并不存在。2025年进行志愿填报时,官方的“阳光志愿”系统与全国所有省区市的招生部门都设有免费的信息平台,供考生获取填报指引,并公布相关资料。考生能从官方网站查找必要信息,或者联系本地的招生部门、大学和中学,通过电话或网络渠道询问具体政策与资讯。
请注意考生和家长,务必通过正规途径,依据个人实际,权衡职业理想、个人偏好等要素,关注国家发展与社会要求,合理确定方向,独立完成申请。
了解正规录取流程 远离特殊渠道陷阱
【现象】高校招生录取期间,部分社会机构和个人声称与某些招生部门有联系,甚至伪造文件、冒充高校招生人员,谎称能够“走后门”“搞特殊”,利用“内部名额”“临时安排”“额外补录”“降低分数录取”等说法进行欺诈。
二零二三年五月,赵某的学业分数比某大学的录取标准低了半分,因而没能被那所学校录取,赵某通过曹某认识了被告彭某,彭某声称能帮忙弄到该校的入学名额,并保证如果办不成入学就全额退款,二零二三年五月到七月期间,彭某编造了诸多宴请送礼、购买入学名额之类的谎言,先后从赵某那里骗取了四万零六百元
教育部在“三十个不得”招生工作禁令中提出明确要求,高校不得随意增加招生人数或改动招生方案,招生部门不得无安排或擅自超出规模招生,也不得违反规定调整招生计划,省级招生机构不得不按程序投档,更不得在政策以外降低门槛向高校投放考生材料,招生过程不得违规降低条件录取学生,也不得拒绝录取符合要求的考生。
请注意考生和家长,大学招生依照招生政策规定和学校招生章程等,采用计算机远程网上录取,具有严谨的工作流程和监督机制。不存在所谓的“内部名额”、内部降低分数“增补录取”“增补招募”的情况,正规招生录取不会收取任何额外费用,凡是要求缴纳保证金、录取费、名额费的,均不可信赖。
认清不同教育形式,警惕虚假招生宣传
近些年,有部分社会组织和个人刻意模糊正规大学教育与各类其他学习途径的界限,借助于成人高考辅导项目、远程教学课程、跨国合作院校等入学函件欺骗考生及其家属。一些教育机构虽然披着普通大学教育的外衣,实际上招收的是其他类型的学习人员。另外,一些中介机构或个人负责的招生账号,在网络平台上发布消息时,经常用“无需考试就能上学”“不要学费”“保证工作”等花招做不实的宣传,把工作前景和升学比例说得太好,欺骗考生和他们的家人。
【提醒】所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学生都必须参加高考录取,那些所谓的“录取通知书”并非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正式录取证明,进入所谓的“学校”后也无法完成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新生的学籍电子登记,最终也无法获得普通高等学校授予的学历证明。
要向考生和家长说明,必须清楚地区分普通高等教育和其他各类教育途径,依据自身情况挑选适宜的继续教育途径。在填报院校志愿环节,要全面权衡官方志愿填报指导资源以及各高校的官方资讯,同时也要考虑个人的志趣和爱好等要素,切不可轻信那些花哨的宣传口号,以防随意选择学校。
做好个人信息防护,防范志愿篡改风险
高考录取时,考生的志愿信息至关重要,若故意更改,将面临法律惩处。2024年8月,山东某县派出所接到张某的报案,他反映收到的录取通知书中写的大学并非自己填报的那所。调查发现,是同班同学李某因个人恩怨,通过微信冒充老师,盗取了张某的高考报名账号和密码,进而修改了其志愿,导致张某没能被心仪的大学录取。事后,李某为此承担了法律责任。
【提醒】更改高考选择实际上损害了考生的学习权利。根据法律实践,这种行为可能构成破坏计算机系统、妨碍公民通信、泄露公民资料等罪名。不要以为“不懂法就没事”,也不要以为事后用“玩笑”等借口就能推脱,违法的人最终会面临法律的惩罚。
务必告诫各位考生及其监护人,增强安全意识,谨慎守护个人身份记录、考试编号等隐私资料,以及志愿选择平台的登录凭证,切勿让旁人知晓,以免录取意向遭受非法改动。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任娜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