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的胜利 ?大学专业设置或是关键所在 | 新京报专栏

2025-08-05 22:01:06发布    浏览8次    信息编号:212895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张雪峰的胜利 ?大学专业设置或是关键所在 | 新京报专栏

高考分数决定了孩子人生道路的起点高低,然而,专业的选择则对其一生的兴趣和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张雪峰等志愿填报指导专家也因此受到了考生和家长们的热烈追捧。

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下,2025年的高校招生录取过程中,一些历史悠久、声名显赫的学府遭遇了意外的冷遇,与此同时,一些新兴院校却因热门专业的吸引力而备受追捧。针对这一现象,新京报特地策划并发表了评论文章,标题为《舍弃985院校选择“双非”:张雪峰的胜利了吗?》,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辩。

实际上,大学专业的选择竟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热门生意”,这不仅彰显了张雪峰等人的成功,同时也揭示了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的缺陷,导致家长与学生在信息获取和报考决策上感到混乱和焦虑。

既然被称为“热门生意”,那么就肯定存在一条利益链;既然提供了报考咨询服务,那么必然会出现信息不均衡的情况。唯有深入剖析这条利益链、揭开其中的信息不对称迷雾,我们方能洞悉问题的本质所在。

500万上岸学生都需要一份指引

目前,我国共有3167所高等院校。在这其中,包括39所985工程高校,116所211工程高校,以及14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这些高校共开设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个学科门类,共计845个本科专业。

2025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了1335万,其中约37.6%的考生,即约500万人,有机会进入本科院校深造,他们可以在845个专业中选择一个,完成四年的学业,从而踏上人生职业与事业的新征程。

理论上而言,这五百名学生一旦成功上岸,便亟需获得一份将所学专业与个人生涯紧密结合的指导,以便于他们能够明智地挑选适合自己的院校及专业。这一决策将直接影响众多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人生追求的方向。

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由于选择了不合适、不合格或与自身不匹配的专业,导致他们在大学四年的宝贵时光几乎被白白浪费。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的毕业生未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超过一半的学生对所学专业表示不满。尽管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尚需进一步验证,但它们似乎与我们日常观察到的现象颇为吻合。

这些与高校和专业知识声誉及满意度相关的数据,纷繁复杂地萦绕在众多学生和家长的心头,促使高校与中学共同施展巧思。报考专业咨询已成为一门备受追捧的“热门生意”,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人心惶惶”。确实,当考生们选择专业时,内心充满了不安和焦虑。

由此产生的全社会对专业选择的迷思与误判,怎能不使得张雪峰等人有机会大赚一笔呢?将专业选择描述得神秘莫测,又怎能阻挡某些辅导机构迅速崛起、趁机抬高价格呢?

若认同市场机制的有效性,那么对于众多对高校专业情况缺乏深入了解的家长与学子而言,相较于踏入大学深不可测、选择专业可能影响一生的情形,他们更倾向于认为这笔投入是值得的,也是内心感到安心的。

学校莫把生意经拱手让给张雪峰

近10年来,每到高考季,就总有报考相关的热点新闻出现。

今年,在江西的一所中学,由于高分学子们纷纷挑选了自己钟爱的专业而未报考北大,教师们一改往日和颜悦色的教导风范,于是在学生群中毫不掩饰地大肆施展情感上的施压。

这种做法缺乏同理心,无法站在学生的立场,为他们宝贵的理想与梦想提供支持与鼓励,却一味执着于追求清华北大升学率这一扭曲的高考成绩观念,其目的不过是为了满足教师和学校的虚荣心及私利。

今年,令人鼓舞的科技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得益于三位年轻人的关键贡献。这三位分别是来自浙江大学的创始人梁文锋,以及毕业于浙江理工大学和上海大学的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还有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的王宁。

他们均具备一个共性,那就是对各自所追求的专业领域或事业充满坚定的热爱之情。

这也提示我们,一所学校应当承担起最恰当且责任重大的使命,不仅限于培育顶尖学子、吸引高分学生,更在于为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对事物的情怀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提供坚实的后盾和必要的条件,同时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和指引之光。

高中教育阶段,我们不如专注于为众多学子提供切实可行的专业选择辅导,在他们踏上人生新阶段时,不仅给予支持,更助力他们走得更远。

否则,学校便会将这段宝贵的师生情谊,以及承载着深厚期望的人生理想和家国梦想,轻易地交给了张雪峰等人的商业策略。

别让考生选专业就像一次开盲盒

《大学》有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于道。

高校专业报考市场变得异常火爆,这一现象表面上与学生、家长以及高中学校与教师的眼界、认知和对荣誉的追求紧密相关,然而,问题的根本原因却在于高校有意制造的不对称信息。

坦白来讲,众多高等学府并未充分完善和优化其专业设置与培养,而这些专业相关的信息要么含糊不清,要么故意隐瞒不谈。

在这种状况下,对于考生而言,挑选专业仿佛是在开启一个未知的盲盒。然而,选择专业并非简单的购物行为,学生们可以基于自己的热情和兴趣去尝试开启这个盲盒,但却不能让错误的信息误导自己,从而误入人生的歧途。

数据显示,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国高等教育机构总共取消了1428个传统专业,同时停止了2220个专业的招生。

有学生在网络上抱怨,费尽周折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人工智能专业,却发现授课老师仍在教授2018年以前的课程内容。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更新和变革速度极快,用“一日千里”来形容毫不夸张。

过时的专业让学子们感到沮丧,而新兴热门专业的稳固培养计划却未能及时到位,这使得学生们感到措手不及。

大学四年期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企业需求严重脱节,几乎等同于毕业后即面临失业的困境。更关键的是,这一现象早已被社会各界和企业所充分了解和认识。

大学专业设置落后有其现实因素

有问题,就需要有解决办法。

自2019年起,教育部陆续推出了双万计划和101计划。前者旨在全国及省级层面打造一万所顶尖本科专业;而后者则通过加强课程、教材、师资和实践项目等基础环节的建设,推动本科教育的全面改革。

然而,与每年数百万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的热切期望相较,我国高校在专业设置和培养体系上的改革力度、广度以及成效,仍与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高校在专业设置与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与不足,这背后既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和规律,亦涉及诸多现实性的影响因素。

一旦某个专业的设置在高校确定下来,便形成了既定的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然而,是谁来推动这些课程的持续改进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便关乎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运作效率,以及学生对于课程和教学质量反馈机制的实效性。

对于顶尖高校和热门专业而言,或许这些要求并无大碍。然而,对于我国3000多所高校、6万个专业以及2000万本科学生而言,这些本应合理的要求却显得难以实现。最终,这些专业要么迎来新生,焕发活力,朝着一流迈进,要么长期处于平庸状态,最终面临停招和撤销的命运。

然而,社会在隆隆进步,学生们的青春一去不复返。

第二点,众多普通的专业领域盛行一时。所谓平庸的专业,指的是那些名称历史悠久或听起来颇为时髦显赫,但课程内容却相当空洞,而且有些授课教师甚至边学边教,至于培养计划更是五花八门,缺乏统一性。

高校在设置专业时,首要条件是教师需能通过学术论文的追踪来了解本领域的最新动态,同时,他们还需与行业进行深度交流与合作,向学生传授实用的方法和工具,激发他们创新与创造的潜能。

德国洪堡大学的缔造者,被誉为现代大学先驱的威廉·冯·洪堡,在1806年所倡导的大学教育观念中明确指出,大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塑造学生的“成为什么”,而非仅仅关注他们“做什么”。

当前的情况表明,众多高等学府的众多学科,不仅未能履行培养学生成为何种人才的职责,甚至对于培养学生能够从事何种工作的能力也显得模糊不清。这样的改革需求,已经变得十分紧迫。

高校和大学生都该有美好未来

大学作为一种知识型机构,其根本使命在于不断进行自我革新与升级,而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其基本要求则是保证知识、工具和方法的持续更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这不仅是大学对学生及家长所承担的责任,更是大学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育人才的重大使命,同时也是大学得以存在的根本条件。

遗憾的是,目前报考的专业似乎陷入了热门与冷门、天坑与宝藏之间的两难选择,却鲜有人去深思,为何大学专业的设置和培养计划与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脱节,与知识前沿脱节;同样,也没有人去探究,这些专业本身存在的条件和内在价值究竟是什么。

若有人踏入高等学府,耗费数年光阴,却既无法明确自己的身份定位,亦无法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这样的结果怎能不让学生们、家长们心生忧虑呢?

对此,众人却只是空谈理论,争论不休,不知是否应该引导学生和家长追求理想,抑或坚持就业为首要目标。这样的纠结,岂不是本末倒置?更是在不经意间,轻轻忽略了高校在这一专业中的首要责任。

引人注目的是,部分高等学府,甚至某些顶尖名校,不仅未积极推动专业领域的创新,反而竭力掩饰其专业上的不足,在招生过程中采取“偷梁换柱”的手段,通过设定“超短裙”标准、实施大类招生、更改专业名称等策略,诱导学生陷入其中。

张雪峰们的成功,在这种背景下显得理所当然。这一现象映射出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与3000多所高校、6万多个专业、2000万在读本科生以及每年新增的500万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质量息息相关。

高校专业设置的问题亟需社会各界给予更多重视,同时,无论是高等教育机构还是广大学子,都理应享有更为宽松的选择权,并展望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撰稿 / 张凤安(媒体人)

同城奢侈品信息网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