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一半病人发现即中晚期!警惕这一沉默杀手

2025-07-12 16:02:35发布    浏览16次    信息编号:212315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超一半病人发现即中晚期!警惕这一沉默杀手

6月15日被定为世界呼吸日,这一天设立的主要目的是唤起人们对呼吸健康的重视,并提倡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呼吸对于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病以及年龄等因素,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正逐年增长。在这些疾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已经跃升至第四大死因,仅次于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急性肺部感染。

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疾病,既可预防又可治疗。其典型症状包括持续的呼吸系统不适和气流受阻,这些症状通常源于长期接触吸烟产生的有害气体或细小颗粒。确诊此类疾病需借助肺功能检查。

依据最新发布的研究资料,在我国,40岁及以上的民众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已经攀升至13.7%,而在60岁及以上的群体中,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位患有此病。

爬楼气喘别大意 可能是肺的求救信号

慢阻肺被誉为“无声的杀手”,患者早期常忽视其咳嗽、痰多、气喘等迹象,待到确诊时,肺部功能往往已遭受较大损害。在我国,慢阻肺的发病率较高,而公众对其认知却相对较低。目前,我国慢阻肺患者数量已逼近一亿。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首席医师梁瀛指出,根据我们以往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在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群体中,超过半数的患者在确诊时,病情已进入中晚期阶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源于持续的细微损害的叠加,换言之,其形成过程是逐渐拉长的。在疾病初期,患者可能毫无症状,或者仅有轻微的呼吸系统症状,比如频繁咳嗽、痰多,这些症状常被忽视,却不知这正是气道炎症生成、肺功能受损的早期信号。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首席医师周庆涛指出,遇到以下这些症状时,必须高度重视:持续的咳嗽和痰多,尤其是在清晨或夜晚加重。此外,运动后如快速爬楼或行走时感到呼吸困难,出现气喘现象,这些通常都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信号。对于出现此类症状的患者,我们建议他们尽快前往医院接受检查,尤其是要进行肺功能检测,以确保能够准确得出最终的诊断结果。

肺功能检测是确诊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权威方法,据专家指出,对于40岁及以上的民众或那些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风险的人群,我们推荐他们每年进行一次肺功能检测。

慢阻肺不是“老年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通常被视为老年人易患的疾病,然而近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这一疾病的行列。这一现象的出现原因何在?年轻人患上慢阻肺又与哪些因素密切相关呢?

专家指出,吸烟是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最主要风险要素,约九成的慢阻肺患者都与此有直接关联。吸烟年限越长,吸烟量越重,其患病可能性也随之显著增加。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首席医师梁瀛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非仅限于老年人,换句话说,即便是年纪较轻的人群,也有可能患上这种疾病。

吸烟是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键环境诱因之一,此外,诸如早产儿、体重偏轻的新生儿等群体,以及那些在幼年时期反复遭受呼吸道感染困扰,并拥有家族病史的人士,同样需要引起重视或增加关注。

如何预防罹患慢阻肺的风险?

专家提出:应当摒弃吸烟习惯(无论是传统烟草还是电子烟),降低接触二手烟的风险,降低空气污染的接触,雾霾天气下应佩戴口罩,增强体质,提升肺功能,比如通过游泳、跑步、进行深呼吸练习等方式。

慢阻肺有哪些最易踩的健康雷区?

专家特别强调,慢阻肺患者切勿等到病情恶化才服用药物,症状稍有好转便自行中断治疗。这种做法并不可行。另外,慢阻肺患者还需注意哪些普遍存在的健康误区?让我们跟随专家的解读一探究竟。

慢阻肺是不治之症,这个说法对吗?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周庆涛指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实际上,通过科学的诊疗和管理手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减缓肺功能衰退的速度,并提升生活品质。

运动结束后,患者感到呼吸愈发困难,那么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而言,是否应该躺在床上或降低活动量呢?这样的说法是否准确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首席医师梁瀛指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对于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来说,尽管他们可能面临体力活动受限或障碍,但我们并不建议他们长时间卧床。因为长期卧床只会导致全身骨骼肌肉处于废用性萎缩状态,进而引发肌无力,这种无力感会愈发严重。因此,我们鼓励慢阻肺病患者,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进行适量的体力活动。

同城奢侈品信息网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