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平台不同结果?AI帮填志愿,真不比人做得好

2025-07-04 06:00:34发布    浏览11次    信息编号:212118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不同平台不同结果?AI帮填志愿,真不比人做得好

2025年6月24日,一张湖北宜昌地区高考志愿填报指导资料的图片,由视觉中国提供。(图)

安徽省阜阳市的2024届高考生张晗在准备填报志愿的过程中,手中仅有一本由学校提供的志愿填报指导手册。该手册内容详实,但遗憾的是,其中并未包含关键的录取分数线、考生位次以及各专业的代码信息,仅罗列了学费这一项内容。

她是当地实施“新高考”后的首届考生。

高考志愿的抉择是一项重要事宜,学校所提供的帮助相对较少;同时,张晗的父母正忙于打理生意,因此无法给予她更多的指导与建议。

张晗在浏览某个社交平台时,不经意间看到了一篇关于夸克填报志愿的推荐帖子,而且她发现身边的朋友中已经有不少人在使用夸克进行志愿填报。

张晗在尝试后观察到,系统会根据选定的科目和分数,进一步结合地区和专业的偏好进行筛选,随后列出相应的推荐学校。这些学校被分为冲刺、稳妥和保障三个等级,并且系统能够预测出学生的录取概率。

张晗是他们同学中率先尝试这一新事物的先锋。伴随着人工智能大型模型的日益完善,借助AI进行高考志愿填报或许将逐渐成为众多考生及家长的新趋势。在此之前,有行业专家已经预测,今年可能标志着众多用户开始广泛采用AI工具辅助完成志愿填报的历史性时刻。

艾媒咨询的统计资料揭示,2024年,我国高考志愿填报领域的付费总额达到了10.2亿元。尽管2025年的高考报名人数与往届相比有所减少,然而,该市场的付费总额预计还将增长至10.9亿元。

至今为止,诸如夸克、腾讯、百度、知乎等众多互联网公司已陆续推出AI辅助志愿填报的服务平台。教育部亦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志愿填报环节,并于2024年6月份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上首次向高考考生免费推出了“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

观察市场收费状况,多数AI志愿填报服务提供免费体验,尽管少数产品需付费,其费用跨度亦在几十至上百元之间。

刘瑞,作为“高考纸鸢”AI志愿填报平台的创始人,指出该平台免费提供服务的初衷主要是为了吸引更多用户。然而,对于那些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一对一咨询服务,用户将需要支付费用,因为志愿填报这一环节对个人化需求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无疑会对那些服务层次较低的志愿规划师造成冲击,进而促使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得到提升。

高考填报志愿产品的3.0时代

张晗起初有意向报考旅游管理专业,然而在得知就业形势后,她产生了退缩的念头。随后,她在某社交平台上关注到了大数据专业,而她的舅舅恰好在该领域工作,便向她详细介绍了这一专业的就业前景。于是,张晗将大数据专业相关的院校放在了志愿表的首位,同时考虑到她希望留在省内,便将本省的院校置于志愿表的最前方。

张晗对AI提供的数据持有保留态度,在对比了多个平台的推荐信息之后,她通过阳光高考网的咨询服务,详细了解了各学校的招生政策和在本省的招生名额等相关信息。

最终,张晗如愿以偿,成功被她心仪的院校及专业录取。为此,她透露,等到妹妹参加高考之际,全家人将再次联手,借助AI技术来协助填报志愿。

张晗尚未透彻理解的核心疑问在于,AI在填报志愿过程中所依赖的基础技术原理究竟是怎样的?

叶晓阳,一位在高考志愿填报领域钻研多年的专家,在六月中旬的直播节目中,对市面上一些具备高考志愿填报功能的AI产品进行了细致的评估。这些产品包括豆包、元宝、夸克、知乎以及浏览器等。

叶晓阳指出,这些平台的基础功能各有其特点,例如夸克和知乎在基础信息的收集与解析方面表现突出,而豆包则在数据加工与个性化服务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北京科技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的特聘副教授杨晋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常规的志愿填报系统更倾向于静态展示,就如同我们常用的Excel表格,能够筛选数据;然而,AI大模型则具备深度学习的能力,能够搜集大量的数据,包括历年的录取信息以及招聘数据等,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这些信息转化为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方案的依据。此外,还能基于模型进行推理和预测。

李熙,广东省某知名高中的数学教师,在2024年的高考期间,与学生们共同尝试了若干填报志愿的智能系统。她向南方的记者透露,这些智能系统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其交互性。除了考虑分数和排名,学生们还能输入自己的兴趣、城市倾向以及个性特征等信息,随后AI系统会依据这些详细资料,生成与考生个人情况更为匹配的志愿推荐。

刘瑞认为,当前的高考志愿填报工具已经演进至3.0阶段:1.0阶段的代表是那些纸质版的一分一段表或是志愿填报指南,2.0阶段的产品则更类似于一个便于信息检索的数据系统,而现在的AI类产品则标志着我们已步入3.0时代。

他以“高考纸鸢”为例,输入高考分数及所在省份,AI系统首先在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数据及2025年的招生方案,接着根据选考科目将分数转换为相应位次,筛选出适合填报的院校,最后依据教育部学科评估、软科排名等官方数据对这些院校进行排序。

这些AI志愿填报平台的数据来源大体上并无太大差异。数据本身并非是构成障碍的关键,真正的难题在于那些开发AI志愿填报平台的人是否真正理解志愿填报的流程。刘瑞指出,即便数据库信息准确无误,若在AI应用过程中出现失误,同样可能导致问题。因此,必须保证数据的精确性,同时还要确保其被有效运用。首先,要确保内容的专属性,然后才能为考生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在刘瑞看来,这既是关键所在,亦是解决难题的难点。

当前,众多AI辅助志愿填报的软件和程序,普遍提供了基础的高考信息数据库。然而,即便是对于同一考生,不同的AI产品在志愿推荐结果上也可能出现差异。

杨晋指出,市场上的AI志愿填报系统在数据预处理阶段存在显著的不同。这就像烹饪,尽管食材相同,但每个人在烹饪过程中的手法和技巧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

2025年6月25日,北京地区的高考成绩正式揭晓,当天,大批考生及其家长纷纷涌入位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清源路校区举办的高校招生咨询活动现场。在这里,他们有机会与近80所高校的招生负责人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更适合哪类学生?

李熙表示,之所以选择向他人寻求志愿填报的指导,是因为自己感到迷茫,对自身的需求并不明确。若个人目标明确,则可以毫不犹豫地做出选择。

高一高二期间,学校便引导学生制作漂流瓶,记录下各自的理想大学。李熙回忆起,当时班级里的48位同学中,多数人的志向清晰可见,而只有少数同学显得有些迷茫。正因如此,填写志愿的过程也变得相对容易。“我们学校的学生普遍优秀,且目标院校明确,他们无需深入了解成百上千所学校的资料,掌握十至二十所顶尖学府的信息便已足够。”

因此,她发现,通常情况下,学生的成绩越优秀,或是目标越清晰,所需了解的高校数量及其相关信息也就越少。

然而,对于成绩处于中游的学生而言,情况可能有所不同。

杨晋指出,高分考生通常能直接与招生机构取得联系,获取更为精确的信息。相较之下,中等分数的考生则更依赖于AI技术来制定相应的策略。他们需要面对的是众多院校,涵盖不同省份和多种专业,这些因素都会带来差异。此外,他们所处的分数段竞争尤为激烈,志愿填报的决策可能会直接决定他们的录取结果。

尽管李熙的学生对AI辅助填报志愿的需求并不强烈,然而在他看来,对于那些生活在西部或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来说,若身边缺乏可信赖的指导,AI系统提供的建议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安心感。

兰州市兰炼一中的某位高中教师回忆起,当年学生们在完成从高一升入高二的关键阶段,学校曾对他们进行了关于个人兴趣和未来职业倾向的评估。然而,评估结果显示,众多学生的科目选择与评估结果之间存在较大偏差。以某位渴望学习医学的学生为例,他的选科组合却是历史类。

在志愿填报环节,学生们往往显得比较困惑。该教师观察到,部分学生倾向于以高考各科成绩的优劣作为选择志愿的参考标准,比如在化学科目表现尚可的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挑选与化学相关的专业进行报考。

因此,在他看来,学生应当首先利用AI技术和网络测评工具,对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可以预先掌握相关专业的入学条件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情况。

杨晋指出,在经济较为繁荣的地区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考生及其家长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上呈现出一定的区别。在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学生与家长的信息素养普遍较高,他们在使用AI时,更擅长提出恰当的问题,并且具备较强的信息筛选能力,从而更可能享受到AI带来的积极影响。

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考生及其家长,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时,往往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难题,要么是找不到合适的咨询途径,要么是对AI过分依赖。“我们与众多农村孩子有过交流,若询问他们的兴趣所在,或是他们对未来职业有何期望,这些对他们来说都是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他们可能连有哪些行业、企业和职业都一无所知。”杨晋这样说道。

局限性

邹蕊在网上抱怨道:“那些夸克理论根本不可靠,我复读了才意识到它们的不准确。”2023年6月,身为广东省2022届高考生的她,因志愿填报失误,不得不选择重读。

邹蕊在那时觉得网络上的高考志愿填报资料不多,她难以辨别哪些网站是可信赖的,正巧遇到了一个宣传AI志愿填报服务的广告,于是她试用了夸克,之后便依据夸克提供的推荐区间进行填报,并未再进行核实。

关于滑档的原因,邹蕊实际上心知肚明,这主要是因为她个人的问题。她在志愿表上填报的师范类专业在2022年异常热门,这直接导致了她未能如愿以偿,最终被志愿表最后一位的一所江西的民办高校录取。

然而,她后来觉得AI那时提供的录取几率预估并不可信。那时,对于30%-40%的几率,AI都建议大胆尝试;对于50%-70%的几率,AI则认为比较稳妥;而低于这个范围的几率,AI才建议作为保底选项。她觉得这样的几率划分显得有些过于夸大。

邹蕊在2023年总结经验,在填报志愿时,她主要依据了官方推荐的阳光高考网上的资料,结果成功被广东省的一所医科类高校录取。

刘瑞指出,我们不可将AI生成的数据直接输入高考志愿填报平台,志愿表的排列顺序最终还需人工进行调整,以确保尽可能多地被心仪的大学与专业录取。这是因为AI提供的结果具有预测性质,目前尚无任何企业能在这一领域实现百分百的准确性。

杨晋指出,AI之所以能够进行预测与判断,其根本原因在于其所依赖的数据。他进一步说明,若训练所用的数据未能及时得到更新,那么AI很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曾经它备受追捧,然而现在许多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纷纷减少招生名额,甚至暂停招生。与此同时,那些曾被称为“天坑”的生化环材等专业却迎来了转机。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热度高涨,若仅向学生传达“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最佳”的信息,恐造成误导。此外,还需综合考虑学生毕业院校的级别、是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还是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等因素。

刘瑞举了一个更具代表性的例子,他指出,若考生及其家长渴望选择一个毕业后能拥有“铁饭碗”的志愿,那么熟悉志愿填报流程的人会建议他们考虑定向委培或国家地方公费师范生等项目。然而,某些AI志愿填报产品并不能准确把握“铁饭碗”的真正含义,这实际上反映出产品开发者在志愿填报方面的知识不足。

除此之外,志愿填报种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亦会在人工智能辅助填报志愿的流程中得到体现。

杨晋指出,针对提前批次、艺术类考生以及军事院校等特殊类别,AI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往往不够精确。师范类专业的招生情况各异,部分专业在提前批次招生,而其他则是在常规批次进行,艺术生和体育特长生的志愿填报流程更为繁琐,目前所掌握的相关数据也相对匮乏。因此,即便是官方的阳光高考平台,也明确说明其AI工具主要服务于普通本科批次。

2024届美术高考生的母亲向南周记者透露,他们在2024年通过夸克和阳光高考网进行志愿填报时,发现这两个平台将艺术生和文化生的推荐信息混杂呈现,使得他们难以区分哪些学校是专为艺术生设置的。

陆明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的副教授,向南周记者指出,不应寄望于人工智能来为自己的人生决策。高考志愿的填报不仅是一个信息搜集与解读的环节,更是一个涉及协调与博弈的问题,同时也是对长期资产回报的预估。在这种充满复杂性的预测任务中,人工智能的表现未必优于人类。因此,他建议人们应投入更多时间,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去深入了解自己心仪的院校及其专业的相关背景资料。”

杨晋指出,随着AI填报志愿的广泛应用,它可能对高校未来在专业设置、学生来源和教育资源分配等方面带来潜在的改变。AI技术本身能够促使劳动力市场发生变动,而在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AI提供的数据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不同行业的薪酬水平和职业发展前景,从而对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结构调整产生一定的影响。

杨晋在最后表示,期待着未来的志愿填报系统能够更有效地协助考生揭示其真实倾向,实现信息的精确传达,并使人工智能成为考生决策过程中的得力助手。

(应受访者要求,张晗、李熙、邹蕊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魏翠翠 南方周末实习生 赵乐瑶

同城奢侈品信息网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