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同车同权”的新能源汽车为何成为众矢之的?

2023-04-27 09:16:59发布    浏览326次    信息编号:48528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要求“同车同权”的新能源汽车为何成为众矢之的?

“是时候为你的‘绿色汽车’买单了!”

“最丑新能源绿色车牌两年内或被取消”近日登上热搜,评论区上演新能源绿色车牌美丑之争、保废之争区域。

讨论过程中,不乏对新能源汽车好处的质疑。

无独有偶,在社交平台上,除了抱怨“最近路太堵”、“不记得疫情前这么堵车”,还有关于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堵车严重的帖子包括对新能源汽车的“声讨”也不少。

“有轨电车越来越多,有轨电车应该和汽油车一起限行!”

“电动车在我们这边马路可以免费停两个小时,太不公平了!”

堵车,该怪新能源车吗?

“路上车太多,堵车,绿牌车也要限行。”

这样一来,再想城市堵车的问题就太简单了。

据研究,造成北京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道路设施的增长跟不上车辆的增长、路网规划、道路设计、道路配套设施、事故等因素。

换句话说,城市拥堵不是简单的与汽车数量有关,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粗略计算:以北京为例。 2022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712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61万辆,占比8.56%,占比不足10%。 燃油车约130万辆,占20%,是新能源车的两倍多。

资料来源:北京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当然,我们不能只关注存量的城市拥堵问题。 一个城市的交通状况是各方共同建设的结果。

交管部门需要不断完善路网结构,改善道路设计缺陷,如开辟死角、增加路网密度、升级优化道路等。 驾驶人和行人作为交通参与者,应当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

此外,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

2023年开始,全国四大一线城市人口流入趋势明显。 玉渊潭、雍和宫、夫子庙、外滩……大家都在社交网络上吐槽,“怎么这么多人?”

大数据显示,北上广深春节前后人口增速均超过0.7%。 人口的涌入增加了交通压力,这可能是我们觉得道路更加拥堵的原因之一。

不管怎么说,城市越来越堵,新能源汽车不动也不用扛。

没有政策支持,

新能源汽车行业将何去何从?

没有人能够准确回答“如果没有”的问题,但可以想象,如果从一开始就没有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会是什么样子。

您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听说新能源汽车的?

“买菜代步车”、“小短腿跑不了多远”、“电动爸爸”、“充电不用停车”……

行业发展初期,新能源汽车陷入成本高、市场风险大、竞争力弱、市场接受度低的困境。

因此,政策对公共区域充电桩的比例提出了要求,为充电桩的布局提供了支持。

如果政策不支持,我们可能在商场、停车场、高速公路服务区看到这么多充电设施。 无处充电的困境或许会成为新能源车主的日常,或者充电不方便的环境会让很多人从一开始就放弃选择新能源汽车。

2017年8月至2020年12月,一系列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相继出台实施。 包括降低进口关税、免征车辆购置税、购置补贴和补贴减免等。

这似乎很容易理解。 就是说你买新能源汽车,国家会出一部分钱给你。 不仅可以让你在有限的预算内选择配置更好的车型,还可以减轻车企的负担。

你省钱愿意“加入购物车”,车企省钱也有能力做研发,提升技术。

同样从2017年开始,一系列支持技术研发的产业政策陆续出台。 包括智能网联、互联网+、充电技术要求、燃料电池技术突破等。

这为车企带来了技术突破。 截至2019年7月,在新能源汽车国际专利布局中,我国纯电动车型方向的专利数量占全球的25%。

这样一来,你就掌握了技术领域的主动权,就不用担心哪天突然“卡壳”了。

路上驶过的每一辆绿色小车,都是政策扶持、车企研发、消费者选择的结果。

唱完《良策》,

“同车同权”登场?

但是一个依赖补贴的行业是无法长久的。

新能源汽车发展到2023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已经走进“日常生活”:路上随处可见车辆,电梯广告铺天盖地,网友分享家庭排队点,讨论哪些应该买纯电动车型。

这个行业已经到了可以“独行”的地步了吗?

2022年新能源汽车普及率达到27.6%。 乘联会表示,“同车同权”可能在未来两年内实施。

网友们显然更加不耐烦了,认为现在新能源汽车享受的“福利”统统取消。

综合多种因素,现在不是突然取消所有优惠政策的最佳时机。

2022年开始,动力电池集体涨价15%以上。 除了补贴减少和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背后还有资本炒作和技术瓶颈。 尽管2022年下半年锂价有所回落,但有券商指出,2023年上半年,锂仍将处于供需偏紧的状态。

同时,我国电池原材料极度依赖进口进口纯电动轿车报价,我国锂资源对外依存度高达85%。 尽管锂矿存量巨大,但当前开发仍面临诸多困难。

锂只是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一部分。 轮胎、芯片等其他部件的价格也出现了大幅上涨。

而这些成本又转嫁给了很多车企。 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车企需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 比亚迪还表示,今年的研发投入将超过200亿,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小鹏也计划在2023年之后,每年研发投入超过60亿。

这些成本或多或少转嫁给了消费者。

今年年初进口纯电动轿车报价,多家车企宣布涨价。 涨价幅度不一,但都有“不得已”之意。

对补贴削减的担忧也很普遍。 此前,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补贴退出,2023年市场可能不会如预期,甚至迎来零增长。

这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未必是个好消息。 这意味着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品牌从视野中消失,消费者的选择可能会更少。 对于市场而言,缺乏竞争的环境必然无法健康发展。

不过,2022年底,国家税务总局表示,将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的政策继续延长至2023年底,新能源汽车买卖双方均表示支持。 补贴政策提振了消费者信心,为市场注入了乐观情绪。

那么真正的“同车同权”究竟应该在什么时候实现呢?

一旦新能源汽车从供应链到消费者认知都与传统燃油车接近,或许就有机会实现“同车同权”。 我们在购买代步工具时,再也不用为燃油车或新能源车发愁,不再为续航里程、充电便利性等烦恼,不再做出“勉强”的选择。 到那一天,可能是新能源。 汽车行业真正的自由春天就在这里。

这一天,需要依靠不断的技术积累和升级来降低成本,不断布局和扩大充电设施规模,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等措施的组合。

魁卯年

闰年 2 月 28 日

2023-04-18

制片人:唐小山

同城信息网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