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化 | 人类与海洋——深耕蓝色大地,建设海洋强国!

2023-04-18 16:06:03发布    浏览200次    信息编号:32181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科学与文化 | 人类与海洋——深耕蓝色大地,建设海洋强国!

2021年4月7日晚,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海洋地质学家王品贤教授与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主讲的第三期公共选修课《科学与文化》 ,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逸夫楼一楼报道开馆。

科学与文化|王品贤院士公开课

课程伊始,王老师就上一节课“科学与视野”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并从“视野与人类中心主义”两部分的解读中阐释了科学大视野的意义以及“欧洲中心主义”和必要性。 科学研究要“大处着手,小处着手”,不仅要学会低头拉车,更要学会抬头看路。

人与海洋

第三讲的主题是“人类与海洋”。 王先生首先回顾了人类对海洋的初步认识。 古人不知道海洋有多大。 中国人认为黄河流域是世界的中心,欧洲以地中海为中心。 海洋曾经被认为是世界的尽头。 经过15、17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地理大发现”,人类才意识到海洋有多大; 而19、20世纪测深技术的发展,让人类逐渐了解到海洋有多深。

接着,王老师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描述了人类认识海洋和进入海洋的过程。 “从人与海洋的关系也可以解读出一部社会史。” 16世纪,人类乘坐飞机进入海洋,发源于爱琴海的海洋文明是航海和海洋文明的开端。 15至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是人类进入海洋的转折点。 西方航海家首次在三大洋开辟了远洋航线。 欧洲殖民帝国纷纷崛起。 新海上航线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追踪。

纵向来看,深海依旧是一片不为人知的黑暗世界。 人类垂直发现海洋的过程需要技术突破,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 从最初的潜水服、潜水球到深海潜艇,再到深海航行器的大发展,随着向深海前进的脚步,人类从海底仰望,逐渐明白:海洋是一个双向系统,不仅自上而下,而且自上而下。 有自下而上的能量流动和物流,由于双向交换,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对我们来说有着无限的未知和无价的宝藏。

从《海里有什么》,王先生也说过“大海不好惹”。 人类对深海的开发利用仅相当于陆地上的新石器时代,认识深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今的海洋经济已经从海面的“渔盐之利,船之便”转向海底,但同时也面临自然灾害应对、深海生态等问题环境保护。 海洋不是垃圾桶。 在海洋的探索和开发中,人类应保持清醒,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王总说,我国正面临着中华振兴的大洋壁垒。 21世纪已进入信息时代,海洋与陆地文明的界限正在逐渐消失。 古老而新生的中华文明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力,等待我国有志之士去发现和发扬。 我们要抓住机遇,打造融合海路的新文明,深耕蓝色土地,建设海洋强国! 第三次讲座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学生向王老师献花

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王佳宁:“王院士今天的讲座就是从海洋看人类文明,把海洋的历史和特征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王老师不仅是一位院士,更是一位博大精深的政治、历史、地理知识,串联起整个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流转海洋国土知识,从整体上告诉我们,人类历史就像海洋。新大陆的发现是大陆板块的碰撞,也是人类文明交汇融合的开始。近代以来对海洋的探索也展示了现代科技文明发展的成果。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生工冶相松:“海洋是生命的发源地,也是人类文明眼中最神秘的事物之一。从古文明在海底的疯狂到现代文明对海洋的各种考察,我们在飞机上。对海洋的探索一步步扩大海洋国土知识,以至于改变了整个人类文明的面貌。人类发展和探索海洋的历史是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在纵向上逐渐深入,海洋,一步步突破深度的极限,给这个黑暗的世界带来了文明的光芒亿万年。暗生物圈的发现,拓宽了人类的知识边界,也令人着迷。王院士介绍的双向海洋重建,一次次突破认知,收获良多。”

同济大学新生学院学生何梦桐:“今天听了王院士讲人类与海洋,对海洋有了更深的认识。人类潜入深海,从海底仰望大海,明白海洋是双向系统,自上而下,也有自下而上的能量流动和物流。在历史的长河中,郑和下西洋被淹没,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成为历史的转折点,梁启超在少年中国的故事中也表达了对中国未来的关心和热切希望,未来中国也将充分探索海洋,为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作词:何云珠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