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上春树到奥茨 作家们缘何对跑步如此情有独钟?

2025-09-19 23:01:58发布    浏览8次    信息编号:213972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从村上春树到奥茨 作家们缘何对跑步如此情有独钟?

一段段路要持续不断地跑完,这并非轻而易举。跑步能让人思路开阔,有时甚至陷入半梦半醒。写文章选择字词、组织语句,与此道理完全相同。

文学作品中不乏对奔跑的刻画,从荷马(Homer)的《伊利亚特》(Iliad)开始,到阿尔弗雷德•豪斯曼(A.E.)悼念英年早逝的运动员的诗篇,对行走的描绘层出不穷。英国知名诗人W•H•奥登(W.H. Auden)认为奔跑与创作过程相似,他说肢体活动起来,四肢随之摆动,如同跑者沿着固定路线,不断重复着永无止境的循环。动作,如同肢体,围绕轨道运行,英国知名作家、评论家约翰逊曾这样形容,乔纳森•斯威夫特二十几岁时,每两个小时就沿着小山坡往返跑半英里(约805米)。《小妇人》的作者路易莎•梅•奥尔科特( May )自年纪尚轻时就喜爱奔跑,她在个人笔记中表述过这样的感想:她总感觉前生或许是一只幼鹿抑或一头野马,缘于奔跑能带来莫大的欢欣。跑步是许多作家钟爱的一项活动,但《纽约客》的凯瑟琳・舒尔茨表示,能够生动刻画跑步时心理感受的文章,非常罕见,她对此感到惋惜。然而,她还是提到了托马斯•加德纳的新散文集《穷溪集》,认为这部作品是个特例。

不受拘束的精神状态,清醒的头脑,原始的生命力——跑步能让创作者们在文学创作结束后进行一次目标明确的身体活动。美国当代女作家乔依斯•卡罗尔•奥茨(Joyce Carol Oates)有时会在凌晨写作时觉得时间过得太慢,思绪纷乱不堪,因而感到非常沮丧,甚至陷入绝望的情绪中。碰到这类思维上的障碍,她会在傍晚时选择跑步,借此来摆脱文学创作的困境。创作氛围相对单一,任务性质也高度聚焦,对于奥兹以及众多写作者而言,跑步活动显著提升创作效率。很大程度上,跑步可视为创作活动的本能拓展。逐级迈步,类似逐页翻动,在自我管控状态下,这两种实践均能带来愉悦感与满足感。跑步能够使人更加集中精力处理某件事情,在运动过程中,可以体验到不同的感受,持续不断地前进,一笔一划地完成工作……

1972年,奥茨于伦敦休假期间,由于格外思念故乡,便开始“硬逼”自己跑步,其目的“并非为了消除写作的疲惫感,而是将其视为写作过程的一部分”。那个时期,她持续记录日记,最终打印出来的文稿竟多达四千余页。她在日记本上记述道:“跑步似乎拓展了我的思维,运动过程中,我创作的内容犹如一部影片,又仿佛一场幻境。”奥茨接着沿着一条乡间小道向一个山坡走去,她觉得那里会有想法在等待着她……如果只是闷在屋子里,就很难说了。美国当代非常出色的小说家之一唐•德里罗(Don )写作完成后也会跑步,他深刻体会到了跑步时产生的愉悦感:跑步让他暂时隔绝了一个世界,进入到另一个世界。那里有树木,有飞鸟,还有细雨蒙蒙,这种体验确实非常美妙。

有些作家的跑步热情,或者偏向实际功用,或者更注重心灵寄托,他们中不少人将跑步活动变成了一种固定的仪式。短篇小说家安德烈•杜伯斯借助跑步来放松身心,排解心中郁结,但他和奥茨、德里罗有相似之处,都会刻意安排跑步计划,并且每天坚持记录跑步里程和写作数量。他选择这个办法,源于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 )的一句名言,该话语重心长,内容是,在写作过程中允许暂时停笔,可以活动身体,第二天再重新开始创作。

创作者们为何总对奔跑怀有偏爱呢?奔跑时能让人体会到无拘无束,还有那种深受文雅之士钟爱的清冷。平稳的呼吸和一致的节奏特别适合深入思索。创作和奔跑都是循序渐进的,所以,在奔跑中的创作者们迅速察觉到,构思与锻炼是相互促进的。日本知名的小说家村上春树( )曾是东京一家爵士乐馆的经营者,每天需要吸食六十支香烟。然而,自从他开始跑步之后,不仅身体状况改善了,体重也减轻了。那时,他的第三部小说已经问世,但他却觉得“自己要算作真正的作家,应该从开始慢跑的那一天算起”。持续不断地跑步让他深信,自己终会“抵达终点”。

村上春树的文字触动了我对大学时光的回忆,那时我们经常下午进行跑步训练。老师只设定了时长,却没划定具体路径。随着体能增强,长跑逐渐成为我获取灵感的途径。持续而规律的节奏如同打开了思维的大门,让创意的溪流自由奔涌。神经学研究者将此体验称作一种永恒境界——跑动时精神高度专注,思维活跃非凡。

奥茨青少年时期,十分喜爱运动时心灵上的无拘无束,以及那种“与众不同的落寞”。她跑过果园,在玉米田里来回穿行,听着玉米叶子在头顶发出窸窣声响,在乡村的街巷间疾驰,还有沿着险峻的山崖……这些经历都与叙述内容紧密相连,因为疾驰时,人们总能在途中遇见内心深处的自己,遇见想象中的那个我。因此我确信,所有艺术的表现方式都是对未知领域的探寻和对自我的突破。

美国作家雷诺茲•普莱斯言:“于创作者而言,最为顺遂的境遇是逐步领悟到,创作本就是为创作而创作,这似同独自而冗长的奔跑,但终究能收获丰厚的果实。”普莱斯所言不虚,体悟之道乃逐步累积之途。普利策诗歌奖得主凯•瑞恩(Kay Ryan)精妙地表述了创作者与奔跑者纷繁的思绪:“我确实钟爱奔跑。”事实上,也不是真的喜欢,只是我已经坚持了太久。”

跑步者钟情于那种探索的体验,而不是跑步过程的艰辛,作家同样如此。跑步的魅力在于,一方面能够强健体魄,另一方面有助于思路开阔,提升创新能力。也许,这就能够说明,为何某些作家,比如知名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 ),在长时间缺乏创作灵感时会选择重新开始跑步。格拉德威尔参加了在纽约举办的年度1.6公里跑步赛事(Fifth Mile),用时5分03秒跑完全程,他深刻体会到跑步对写作的帮助很大,常常在跑步过程中构思并攻克创作上的难题。

大学时期练习长跑的日子告一段落,我转而尝试短跑项目,体重有所增加,体格也变得魁梧,更像是足球场上的后卫位置,而不是半英里赛道的选手。我常常怀念过去长跑的时光,那种随心所欲地奔跑,不受距离约束的感觉,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探索新事物的乐趣。如今,我常常在开阔的乡间公路上跑步,有时会越过中间的双黄实线。重新拾起长跑的习惯后,我对写作也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创作时,既需施展想象能力,又需运用才智,既得顺应自然法则,又得有步骤地构思,这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思考领域。跑步者同样要领悟这种矛盾,在弯折回环之中,在行进的力度里,每个奔跑者都有其独特的经历。

创作者和跑步者体验付出带来的快乐时,常会脱口而出:“全力以赴啊!”创作者遇到写作瓶颈时,常会换上运动鞋,绑紧鞋带,进行一番慢跑,他们明白,跑动过后,纵然汗流浃背,身体劳累,却能让创作变得非常流畅自然。

原文选自:大西洋月刊

同城奢侈品信息网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