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常见食用贝类图解指南

2024-10-05 01:01:43发布    浏览197次    信息编号:169945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青岛常见食用贝类图解指南

有很多美味的贝类。青岛市场上约有30种。有些是司空见惯的,有些却是罕见的、罕见的。本文按照学科分类一一介绍。如有遗漏或错误,敬请不吝赐教。我听后会假装很高兴。

柱虫科

1. 菲律宾蛤,蛤属。青浦称“嘎啦”,辽宁称“蛤”,南方称“花甲”。贝壳呈椭圆形,长2.5~5.7厘米,表面花纹复杂多样。青岛是最常见的海鲜,其养殖产量约占世界养殖软体动物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仅次于牡蛎。物美价廉,吃起来百吃不厌。

注:网上有些资料说菲律宾蛤又叫“杂色蛤”,这是不准确的。杂色蛤为R. 杂色。该种的贝壳形状与菲律宾蛤极为相似,但放射肋数量明显少于菲律宾蛤,分布范围较窄。福建平潭以北未发现,亦未栽培。

图1 菲律宾蛤

图2 菲律宾蛤

2.蛤,蛤属。贝壳厚实,有光泽,布满棕色或深棕色花纹。如果说菲蛤的花纹看上去像是无意义的装饰图案,那么蛤的花纹则更像是一幅水墨画或者抽象画,看起来层次更高一些。蛤蜊肉质鲜美,是蛤蜊中的上品。被誉为“天下第一鲜”,适宜做汤。汤色洁白,但在青岛不太流行。

注:据《中国动物志》记载,我国蛤属有3种,即地衣蛤、丽文蛤和斧蛤。蛤在我国四个海域广泛分布,其壳长大致等于壳高;蛤产于江苏沿海及以南海域,壳长明显长于壳高;文蛤仅限于广东、海南等地,产量很低。综合来看,青岛市场上的蛤类似乎主要是蛤蜊。

鲑鱼蛤图片

3、硬壳蛤,属硬壳蛤,又称蛤蜊、美国帘蛤。原产于北美洲大西洋西岸,1997年引入国内养殖。形状略似蛤,壳厚,表面光滑,生长纹明显而密,呈黄色或棕褐色。斑块,但又不同于蛤蜊“墨色浓重”的风格。肉厚味美,据说深受西方人的喜爱。它是北美市场上最受欢迎的贝类之一。

图4 硬壳蛤

4.日本镜蛤,镜蛤。壳大而厚,轮廓近圆形。贝壳表面洁白光亮,“面如满月”。虽然以日本命名,但分布范围很广。我国四大海域均产,青岛偶有销售。

图5 日本镜蛤

5、青蛤,青蛤。贝壳圆形、肿胀,活体贝壳表面多呈黑色或紫灰色。北方海域的贝壳边缘大多为白色,而南方海域的贝壳边缘可能呈紫色(因此得名红嘴蛤,仅限于南方)。照片是在黑暗的菜市场拍摄的,光线的显色性极差,导致了一些色彩失真。摊主告诉我,这叫“鬼晚会”,看起来确实有点“鬼”。

图六 青蛤

6、紫石屋蛤,俗称“天鹅蛋”,属于什邡蛤属。贝壳又大又厚,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往往会膨胀。表面有明显粗大的同心生长脉轮,通常呈棕黑色、黑灰色或铁锈色。主要分布于烟台、北海地区,是烟威地区的名品。青岛没有海域,青岛人不太喜欢。

图7 紫石蛤

蛤科()

7.中华蛤又叫鲭鱼。青岛称“沙嘎拉”,东北称“黄蛤”。壳呈较圆的三角形,红棕色或黄棕色,生长纹明显,无花纹。肉质比菲律宾蛤还要硬,鲜味似乎更胜一筹。产于黄海北部,在青岛不常见,郊区稍多见。据说在东北的大连、丹东比较流行。

图8 蛤蜊

图9 蛤蜊

8、西施蛤蜊,被世人称为“西施舌头”。壳大而薄,略呈三角形,表面黄棕色,顶部淡紫色。它呈舌状,色泽白嫩,略带粉红,含在口中滑润柔软,故民间称为“西施”。说白了,这个名字味道不好。对于我这种道貌岸然的人来说,想想就觉得恶心……不过味道确实很好吃,尤其是做汤,而且价格有点贵。

注:贝类有两种,称为“西施舌”。一种是上述的西施玛克蛤;另一种是紫蠓科的两线紫蛤。该种在黄海中较为罕见,广泛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如果你觉得你吃过的“西施舌”和我说的不一样,那可能是双纹紫蛤。

图10 西施舌头

9、方形马克蛤,俗称“布鸽头”,是来自辽宁的白蛤。外观鼓胀,壳略呈方形,故又称四角蛤。壳面基本呈白色,腹缘常有黑线。一进去就会感觉到一池水从里面涌出来,非常清新。

图11 方形鲭鱼蛤

蛤科

10、加州扁蚶,俗称蚶或黄蚶。壳面黑褐色,有放射棱38条,有明显的年轮状生长纹。出售时,通常只取斧腿,将其煮熟并冷食。当它软塌时,看不到鸟的姿态,但成熟时,它会站起来,看起来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鸟。燕尾多,青岛少。我是被贬到即墨乡下的时候才吃到的。

图12 加州扁蛤

图13 加州扁蛤

紫菀科

11、橄榄血蛤,也叫紫血蛤。壳近椭圆形或圆形,壳面光滑,呈橄榄色、浅棕色或紫棕色,有光泽。据说不怎么好吃,而且很少见。我只在即墨的一个农村市场遇到过一次。

图14 橄榄血蛤

蛤科

12、毛蛤,青岛的“毛盛宴”。壳有约34条放射棱,有一层黑褐色绒状壳皮,故名“毛”。该品种在青岛很常见,但不如菲律宾蛤受欢迎。然而,有些人更喜欢它。他们认为其肉质富有弹性,味道鲜美,被誉为“天下第一味”。 ps很抱歉我找不到任何活体动物的照片......

图15 毛蛤

13、奎蛤,又称红壳、血壳。它与毛蛤非常相似,但体型巨大。壳长可达10厘米左右,有40多条放射状肋。肉质细嫩,鲜美可口,血色鲜红。自古就被视为滋补佳品和佐酒名菜。当然,食物最好彻底煮熟,以免病从口入。

图16 奎蛤

隐蜂科

14. 虾夷蛤是黄海的一种冷水团,不太常见。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它的外观介于毛蛤和蛤之间,有放射状的肋骨和年轮状的生长线,外壳无毛。据说肉质鲜美,有嚼劲。

图17 虾夷蛤

扇贝科

15. 衣原体扇贝,扇贝的原生种。壳面颜色多变,从棕色到红色或灰白色,有10~20条放射状肋和不规则的尖锐突起(生长刺)。这是该物种区别于其他扇贝的特征之一。内收肌发达,俗称“扇贝柱”。可制作扇贝,对提高新鲜度有显着效果。

图18 衣原体扇贝

16、海湾扇贝原产于美国大西洋沿岸,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北部浅海养殖。外观与衣藻扇贝相似,壳面鼓起,有约18条圆形放射棱,比较光滑,棱上无尖锐突起,总体呈圆润平缓。它的吃法与直孔扇贝一模一样,但当地人常认为味道大不相同。

图19 海湾扇贝

17.虾夷扇贝,也叫夏威夷扇贝,其实和夏威夷没有任何关系。 《中国动物》称其为虾夷扇贝。主要生活于冷水地区,山东、辽宁等地已引种养殖。著名的獐子岛应该有这种,再往南基本就生存不了了。扇贝中的庞然大物,贝壳高度可超过20厘米。只有这么大的个头,才值得做蒜蓉粉丝蒸扇贝。

注意:扇贝柱通常是白色的,但也可以是橙色的。中国海洋大学专门选育了内收肌呈橙红色的虾夷扇贝,命名为“海达黄金扇贝”,并证实橙红色来自于两种类胡萝卜素的积累。如果遇到橙红色的扇贝柱,吃掉也没关系,不用想太多。

图20 虾夷扇贝

牡蛎科

18. gigas,即太平洋牡蛎,既是“海牡蛎”又是“生牡蛎”。壳厚且粗略拉长,具体形状变化很大,随心所欲。左撇子依靠左壳粘住其他物体来生存。外表狂野,内心湿润。栽培量巨大。生蚝可烤、蒸、炸或剁成馅,包饺子、锅贴。它们非常新鲜。

注:我国可供食用的主要牡蛎有巨牡蛎、大连湾牡蛎、煎牡蛎、近江牡蛎等,青岛地区一般为巨牡蛎。

图21 长蚝

图22

根科

19、缢蛏,俗称蛏子或毛蛏。壳脆而薄,形状有长方形、方形等。壳顶至腹缘有一条斜沟,似被绳子勒住,故名。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这个名字有点奇怪。这两个词很像“吊死的怪物”。吊死的怪物是什么?可以理解为上吊自杀后的“上吊鬼”……

图 23:悬挂的蛏子

图 24:悬挂的蛏子

杆菌科

20. 大蛏子索伦。壳比缢蛏更细长,长达14厘米,壳长是壳高的4~5倍。壳薄而脆,壳表面光滑,壳黄棕色。两个贝壳扣在一起,形成竹筒形状。与竹蛏相比,大竹蛏有一种“长大、挺拔”的气质,形象冠冕堂皇得多。脚部肌肉发达,味道与蛏子几乎一样,甚至更好。

图25 大竹蚬

21、长蛏子Solen gould,在“瘦身”路上比大蛏子走得更远。壳长90~100毫米,壳长为壳高的6~7倍。据我观察,市场上以缢蛏最为常见,大竹蛏次之,长竹蛏最少见。可能是因为太薄了,感觉就像是塞在牙缝里一样,吃起来不太过瘾。

图26 长竹蛏

链足科

22、太平洋泥蛤,重量级海鲜巨兽,其水管极为发达,如象鼻,故俗称“象拔蚌”。它也被称为“优雅女神蛤”,但正如你所看到的,它的形象既不优雅也不女神。该品种出肉率较高,可达60%~70%。主要食用部分是渡水肌,脆、嫩、甜,可切片生吃。原产北美,国内栽培。

图27 太平洋泥蛤

蛤科

23、滑蛤,青岛“四小海鲜”之一。产于注入淡水的高潮区的泥泞海滩。壳略呈三角形,最长仅2厘米左右,幼虫仅3毫米左右。海砂很难区分,因此俗称“海砂”。其体内产生香味的氨基酸含量非常高。虽然个头小,但是新鲜得挡不住。这道菜在城阳河套地区尤其好吃。

图28 光滑河蓝蛤

紫菀科

24、沙海螳螂Mya,俗称巨型蚯蚓、蚯蚓蛤,是北半球寒温带的物种,栖息于黄海冷水团中。形状大致呈椭圆形,壳面黄白相间,看上去破烂不堪。这是因为黄色的外壳剥落后露出白色。水管极长,生时卷曲在壳内,死后暴露在外,就像人死后“伸腿闭目”一样。我没有吃过,也没有听人提起过,所以无法评论。

图29 沙海螳螂

芦笋家族

25、宽壳全海笋(或大沽全海笋等相关品种),民间“象拔蚌”的低端版。壳薄而脆,水管发达,不能缩入壳内。相貌十分猥琐,民间称其为“海兮”,其形象难以形容。主要食用部分是它的“水管”,鲜嫩可口。图31是普通的盘子,即使埋起来,也能清洗到“质如玉”的程度。

图30全海笋宽壳

图31 宽壳全海笋

贻贝科

26、紫贻贝,贻贝属,俗称“海红”。该外来物种于20世纪50年代才在大连北部海域发现,随后逐渐向南扩散,甚至感染了南部海域。它的壳呈楔形,薄,紫黑色,生活在足丝附着的岩石上。贝类肉质肥美,鲜美可口,鲜食、干食皆宜。烹饪起来非常简单。只要把水烧开然后蒸就可以了。无需任何调料,立即煮熟。肉色黄白色的贝类为雄性,肉色橙色的贝类为雌性。

注:紫蚌是黄海的优势种,另外还有厚壳蚌M。贝壳比紫蚌细长、厚,但在外行人看来,它看起来像六耳猕猴和孙悟空,所以很难区分。我特意选择了一张非特写的照片,只是为了试图摆脱它……我的生命也有极限,但知识没有极限。想要有一个限度去遵循这个限度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要知道怎么吃,为什么还那么清楚呢?

图32 紫贻贝

图33~图34摘自《中国动物志》

27、新西兰贻贝Perna,贻贝属,又称新西兰绿唇贻贝或新西兰绿唇贻贝,贻贝科1号。它们个头大,形状好看,外壳颜色深,边缘呈翠绿色,有光泽。其肉质温润如玉,肥美鲜甜。它与本土紫贻贝不同,也更贵。

注:图35拍摄于营口路农贸市场,30元/斤。一开始我以为是翡翠贻贝,南方俗称“绿口”。后来和一些网友讨论后,大部分人都觉得这些贻贝和翡翠贻贝有很大不同,还是更喜欢新西兰贻贝。李昂医生说需要做DNA检测才能确定,所以我就跟着人群走吧。

图35 新西兰贻贝

姜玉轲

28.中国的姜珏,又称“海墩”或“海红”。壳呈略斜三角形,相当大。内收肌极为发达,其干品是海八珍之一“瑶柱”的重要来源。新鲜吃也不错。所谓“江瑶是栋梁之材,自己却不是栋梁”,而其余的都是“有肉有坚韧”。

图 36:中国江苏省河流

图 37:中国江苏省河流

结论

以上大部分都是我们长期在超市的水产区和海鲜市场徘徊的结果。对于少数我们见过但从未拍摄过的,我们必须使用网上照片。常见的,不常见的,基本上都有。另外,日本资料中的“北极蛤”至少包括5种,其真实身份很难确定,所以就不提了。超过。

过去推荐的

征集论文

朋友们,欢迎为海洋欢乐谷贡献力量!

无论是文章、摄影、漫画、美图、动画、视频或音频,只要稿件能体现海洋的奇趣、美丽和魅力,我们就接受!您的稿件一旦被采纳,您将获得相应的报酬!请将意见发送至:

期待认识您!

海洋欢乐谷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海洋科普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联合创办。致力于打造优质海洋科普产品,传播海洋文化,普及海洋科普知识,推动海洋意识教育,分享海洋文化创意设计灵感。

同城信息网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