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产业】——信阳市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2024-10-16 18:02:14发布 浏览458次 信息编号:172932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茶产业】——信阳市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信阳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欧阳道坤
2010年3月
一、信阳茶产业基本情况
(一)深厚的茶文化
据现有考证,信阳茶叶种植始于东周,盛名于唐,盛于宋信阳茶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盛于清。信阳的茶史,也是信阳的人文史,是茶与人文交织、共荣的历史。
至于信阳茶的起源,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茶叶起源于云南后,沿四川、陕西北部,到达秦岭,因气候原因转向东流,扎根于信阳。也有观点认为信阳本来就是茶叶的发源地之一。信阳鸡公山深沟里至今仍可见古老的野生茶树。
可以认为,2000多年前信阳茶叶生产的发展得益于信阳已形成的规模化原始农业、信阳人杰地灵、信阳多彩丰富的文化遗产。信阳地处中国南北文化交汇处,南北文化交融,呈现出独特的楚风、豫韵特色。这些都造就了信阳茶独特精湛的制作工艺和信阳茶内外的独特魅力,促进了信阳茶的对外交流和传播,赋予了信阳茶丰富的文化内涵。信阳茶及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也促进了信阳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发展优势明显
1、地理和生态优势。信阳地处北纬32度,是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拥有良好的小气候环境,日照适度,冷热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热、山、水等资源丰富,土壤条件得天独厚。 ,非常有利于茶树的生长。信阳市是首批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城市之一、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之一。生态环境优越,缺乏现代工业,污染低。具有生产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优越环境。
2、品质、品类、品牌优势。信阳茶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土壤条件、优良的生态环境、叶厚、叶形小以及独特的采收和制作工艺,孕育和形成了“内醇外柔”的茶叶。信阳毛尖茶。信阳茶的蛋白质、氨基酸、叶绿素含量较高。其香气清亮持久,滋味甘甜爽口,汤色清澈明亮,色泽翠绿。
1915年,信阳毛尖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1959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1985年荣获中国质量奖银奖; 1986年被评为部级优质产品,荣获国家名茶称号;
1990年,“龙潭”牌信阳毛尖茶以总分第一名荣获中国质量奖; 1999年,“五云山”牌信阳毛尖茶再次荣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 2007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二届世界绿茶大赛中,来自中国的信阳毛尖荣获金奖6枚(共32个奖项)、金奖10枚(共20个奖项)。
信阳毛尖茶是历史上的名茶。早在唐代就被作为皇家贡品信阳茶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明清时期十分盛行。茶圣陆羽、大文学家苏东坡都对信阳茶给予了高度评价。解放以来,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全国知名专家的关注和认可。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题词:“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信阳繁荣”。雷洁琼副主席、全国人大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爱新觉罗·溥杰题词:“淮南茶,信阳第一”。内贸部茶叶司司长、高级工程师、国家茶叶专家评审组组长余杰表示,“信阳毛尖是茶叶中的瑰宝”。全国数百种绿茶中,只有西湖龙井和信阳毛尖荣获国家精品金奖,他们认为“茶的香气比毛尖更浓”。
3、区位优势。信阳地处长江、陇海两大经济发展带之间。具有连接东西、连接南北的地理优势。同时,信阳交通便利,京广、京九铁路、106、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312国道、宁宁铁路等交通枢纽穿境而过,十分便利。有利于茶叶大流通,形成大茶叶市场。此外,信阳茶区地处中国茶区北缘,毗邻北方广阔的销售区。具有优越的销售地理优势和良好的市场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信阳茶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信阳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茶叶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快茶产业发展。为信阳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条件。自1992年起,每年举办“中国信阳茶叶节”。 2004年,“中国信阳茶节”更名为“中国茶都——信阳茶文化节”。 2010年,第十八届更名为“信阳国际茶文化节”。
(三)支柱产业地位基本形成
信阳是历史上著名的淮南茶区,茶叶已成为信阳的传统优势特色产业。特别是自1992年茶节开始以来,信阳茶产业发展明显加快,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006年9月,市委、市政府作出做大做强信阳市茶产业的战略决策,制定实施了信阳市“十一五”茶产业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市茶园面积由2006年的65万亩增长到2010年的150万亩,茶叶综合产值由2006年的10亿元增加到50亿元。
目前,全市有10个县、133个乡镇、1245个行政村产茶。茶园总面积140万亩,矿区面积100万亩。 2009年茶叶产量约3000万公斤,农业产值约30亿元,社会总收入超过40亿元。全市有茶农约110万人(含涉茶农户),人均茶叶收入2000多元。全市有茶园1万亩以上的乡镇20个,千亩以上连片茶园40多个,国有茶场、农村集体茶场、个体茶场1400多个;全市拥有茶叶加工企业500多家,拥有百万资产的茶农200多名。有茶叶种植大户500余户,茶园面积500余亩; 100多个茶叶市场;以及茶楼、茶馆200余家。
二、信阳毛尖茶在全国茶行业中的地位
信阳毛尖茶在中国茶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以其“薄、圆、轻、直、白毫多、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闻名中外。信阳毛尖茶的滋味浓烈、耐冲泡是北方茶所特有的。其产量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90%,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2%左右。 2002年,信阳毛尖茶作为原产地标志获得保护,2003年获准注册为证明商标。信阳毛尖认证商标品牌价值达31.7亿元,位居全国茶行业第一。被评为“河南省十大名牌产品”之一、河南省“十大地理标志产品”之一。 《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国家标准于2009年6月1日发布实施。
三、信阳市政府发展茶产业的举措
1、不断扩大茶叶种植面积
信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叶生产。市、县两级设立专门的茶产业办公室,统筹协调茶产业发展和升级。政府动员和引导茶农上山种茶、田间改造茶。茶园面积较解放初期有所增加。从2000年的2万亩增加到2009年的140万亩。茶园面积迅速扩大的同时,茶叶产量和产值同步增长。 1998年至2009年,全市茶叶产量增长了两倍多,年均增长16.2%;产值翻两番多,年均增长30.8%。
二、不断提高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标准
经过市、县、乡政府的共同努力,已开发高标准茶叶生产基地60万余亩,占茶园总面积的40%。同时,改造部分低产、老化茶园,推广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发展有机茶。如信阳五云茶集团建设无公害生态茶叶基地3万亩,信阳涪陵山生态茶叶基地开发1万亩,罗山通过申林公司、灵山茶叶公司分别开发茶叶基地1万亩、5千亩。 。建设方面,固始依托仰天雪绿茶公司,推进建设4500亩茶叶基地、固始黄姑山、紫云洞等茶场,一次性投资新建高标准茶园近1000亩,此外,种植面积50亩及以上的规模户有8260户,占茶农的2.2%;茶园面积超过500亩的茶叶种植大户500多家;一批茶叶专业户、茶叶专业村也涌现出来。
目前,全市无性系改良茶园面积25万亩,约占茶园总面积的20%。主要品种有福鼎大白、福云6号、龙井43、乌牛早、哲农113、金峰、姚北茶等,品质优良。
3、不断提高种植效率
1995年至2009年,信阳市每公斤茶叶平均价格从20元上涨到150元左右,上涨7.5倍。但由于管理方式和生产规模不同,不同品种、不同地区种植茶叶的效益存在较大差异。一般种植户平均每亩纯收入约为1000至2500元,规模化种植户平均每亩纯收入约为3000至4000元,远高于普通种植户。生产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远高于规模种植户。
四、大力推进现代茶叶生产
近年来,信阳各级政府通过创新机制、内引外联、全方位服务等多种方式,帮助基层茶场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名优茶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信阳市茶叶品质逐步提高,机械化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乌云集团、信阳鲁氏、文心、蓝田玉液等茶叶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在石河区董家河、石河岗两个乡镇,炒茶机普及率达到50%以上,大大提高了炒茶效率。炒茶机、杀青机、揉捻机、修剪机的大量使用,使制茶技术由手工生产向机械化生产发展,大大提高了茶叶加工能力,降低了茶叶生产成本。
5、大力培育品牌,建立销售网络
目前,全市拥有茶叶品牌200多个,其中拥有生产基地的知名品牌50多个,如龙潭、五云山、文心、蓝田玉液等。2008年3月,“龙潭”被认定为全国茶叶品牌之一。中国最著名的茶叶品牌。驰名商标。 2006年中国信阳茶叶节上,极品信阳毛尖的拍卖价格为74.5万元/斤,高于极品西湖龙井茶72.8万元/斤的历史纪录。城市茶叶交易市场和乡镇初级茶叶市场120多个,其中规模以上20多个,50%以上的名优茶叶通过市场交易。信阳茶叶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3000多个,拥有专业销售人员20000余人。信阳市茶叶办公室还建立了“中国·信阳毛尖信息网”和“信阳毛尖网”。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茶园地基差
首先,信阳市近四分之一的茶园是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种植的老式茶园。园艺基础差,管理粗放,单位面积产量低,亩效不高;其次,茶树品种良种化程度低。到2009年 2009年,全市无性系改良茶园仅约25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不到20%。三是信阳市茶园多以农户家庭作坊形式分散种植经营,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较低。
(2)茶叶产品单一,茶叶资源浪费严重。
目前,信阳市的茶叶产品主要为信阳毛尖,约占65%,炒绿茶、炒青茶、蒸青茶约占30%。新的地方名称如金港绿、仰天雪绿、灵山尖峰、旗蓬碧云等。茶叶约占5%。几乎没有茶食品、茶日用化学品、茶保健品等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领域。大多数县区只生产高档春茶,夏秋产量很少。茶叶和中低档绿茶。茶树鲜叶资源浪费严重,影响茶叶产量、产值和效益的提高。
(三)企业整体实力弱,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目前,全市尚无国家级茶叶龙头企业,仅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家。信阳毛尖这些企业平均年销量不足100吨,最高年销售产值不足1亿元,平均年销售额不足2000万元。集中度太低,对市场影响不大。对整个茶产业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也非常有限。
(四)市场混乱,假冒伪劣产品盛行
由于信阳毛尖茶的生产和销售成本较高,市场监管几近空白,消费者缺乏辨别能力,不少茶商大量使用湖北、湖南、四川等地的绿茶叶来使用信阳。毛尖茶。制茶工艺,制造销售假信阳毛尖茶,牟取暴利。严重损害和冲击信阳毛尖茶的声誉和市场,导致信阳毛尖茶声誉下降、市场份额缩小、价格下跌。
(五)品类和品牌打造力度不够,缺乏大品牌支撑
目前,全市茶叶企业注册商标有200多家,品牌处于多、小、弱的状态。中国驰名商标仅有1个,河南省著名商标仅有9个。尤其是信阳毛尖公共品牌的宣传和推广还不够,基本是吃老本。在全国市场上,与其他茶品类相比,“信阳毛尖茶”下降趋势明显。
(六)茶产业发展缺乏有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从近两年新建茶园开发投资情况来看,一亩高标准无性系茶园投资需要3000多元,一亩新建性茶园需要2000多元元。仅新建茶园每年就需要投资3亿多元。加上生产投产后新建的加工厂及配套设施,投资会较大,信阳毛尖茶的品类推广也需要大量的投资。尽管各市、县、区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由于河南省仅产信阳、南阳等少数地区茶叶,国家和省的扶持惠农政策并未向茶叶发展倾斜。茶业。虽然相关财政部门提供了一定的贷款支持,但大多为短期流动性贷款,规模不大。他们缺乏中长期项目贷款的支持。资金不足、投入不足,制约了信阳市茶产业的发展。
五、需要省委、省政府支持
(一)加强信阳毛尖茶品类和品牌建设
在信阳毛尖茶企业十分薄弱的情况下,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加大对“信阳毛尖”公共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同时,引导企业打造品牌,在保护品牌的同时加强品牌运营的规范监管。此外,鼓励企业在国家主流媒体投放广告,政府给予财政补贴。
(二)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省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市场发展中心等职能部门要加强全省乃至全国茶叶市场监管、质量检测、标准认定,维护茶叶市场秩序,严厉打击打击假冒“信阳毛尖”品牌行为。加强专业茶叶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信阳市建设江北最大的茶叶交易城,搭建茶农卖茶、茶商采购和市场监管平台。支持品牌企业建设销售网络、拓展市场。
(三)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力度
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土壤改良、良种工程、标准化建设、技术培训、品牌创建、龙头企业贷款贴息以及各项奖励补贴。农业综合开发、脱贫攻坚、农业结构调整、水利、林业、救灾等涉农资金和项目要向茶产业倾斜。对利润好、信誉好的龙头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财政部门要在产业政策范围内给予最大限度的贷款支持;对被评定为信用用户的茶农,给予适当的小额贷款支持。积极引进外资,鼓励境外企业来我省投资茶叶生产经营。
(四)加强对茶产业发展的领导
省政府应设立专门部门协调全省茶产业发展,加强茶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服务管理。省、市茶行业办公室要研究制定茶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时研究解决茶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引导和推动信阳茶产业链整体升级。
(五)提供茶产业发展优惠政策
1.积极支持良种无性系茶园开发和选育。对自筹资金发展集中连片5亩以上标准无性系茶园的,每亩给予一定的苗木补贴。
2.实行对农民种茶的直接补贴政策。我国的一些山地、丘陵不适合种植粮食等农作物,但却非常适合种植茶叶,茶叶的比较效益非常突出。因此,对从事茶叶生产的农民实行像种粮一样的直接补贴政策,直接向农民提供补贴,从产业链源头推动茶叶经济规模化发展。
三、对龙头茶叶企业(产值或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新产品开发企业、精深加工出口企业,财政部门要确定优先贷款基数,市财政将给予贴息。同时,金融部门必须在产业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提供贷款。
4、鼓励茶企业、茶农实施茶叶生产机械化,将茶机械下乡纳入农机下乡补贴范围。同时,实行茶叶机械准入制度,对茶农进行机械化生产技术培训,茶叶机械化生产标准化。
5、制定企业品牌宣传推广、市场开拓等一系列支持政策。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