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鞋业:困境中寻求重生
2024-03-12 23:04:08发布 浏览250次 信息编号:128910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东莞鞋业:困境中寻求重生
2016年10月12日至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东莞、深圳。 在东莞,其研究重点是传统制造业的升级。 这一命题关系到东莞的未来、中国工业的未来。
传统制造业中,除了电子产品外,东莞比较典型的生活必需品就是鞋子。 东莞曾经生产过世界四分之一的运动鞋。
在东莞厚街,昌健鞋业有限公司工厂的工人们现在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景:每天不定时,几名工人会慢慢地将刚生产出来的鞋子搬到车上。 诺达的厂区显得孤独而空旷。 这些高品质的鞋子,其中包括CAT等国际知名品牌,将远渡重洋销往欧洲和美国。 几年前,厂区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昌建鞋业董事长童水顺表示,目前东莞鞋业的情况与2008年有些相似。那一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而来,当他的工厂接到来自美国的订单时,童水顺“惊呆了”。国家一夜之间突然消失了。
近十年来,欧美市场不断削减这家鞋厂的订单,导致员工减少了90%。
鞋业的困境同样适用于东莞其他传统OEM制造业。 2008年以来,东莞“世界工厂”的霸主地位受到动摇。 全球经济持续疲软,以出口为主的东莞OEM制造业受到冲击。 雪上加霜的是,随着国内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大量大型铸造厂搬迁、规模缩小,甚至关闭。
东莞官员10年前就看到了这一点:“如果继续以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作为招商引资的优势,那无异于自杀”。 “但改变并不容易。” 曾担任东莞市特约研究员的中山大学经济学教授林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东莞的传统制造业“确实很大”。
劳工困境
昌健鞋业所在的厚街亭山社区一个奇怪的现象是,空荡荡的街道两旁,一些关门工厂拉出的“出租”横幅显得有些陈旧; 而在其他地方,一些贴着红纸的“招聘”广告则格外显眼。
童水顺说,几年前,一到上下班时间,街上就会非常拥挤。 那是东莞鞋业最辉煌的时刻。 当时童水顺的工厂几乎无法接订单,于是他继续扩建工厂。 现在,这里至少减少了一半的工人。 欧美客户警告童水顺,没有更多订单了。
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订单,童水顺目前生产的都是零散的国际品牌,其中包括CAT、Jana等十多个品牌。“东莞这里的小订单全部发往东南亚。”他说。说。
十年来,现年六十多岁的童水顺亲眼目睹了身边“很多比我优秀的人”纷纷关闭在东莞的工厂。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金融危机以来,东莞全球最大运动鞋制造商裕元集团、中国最大女鞋制造商华坚集团、达力步集团(绿洲鞋业、鲁阳鞋业)、顺天集团(力凯鞋业)鞋)等众多全球知名制鞋集团纷纷搬迁。
在金融危机之前,这些嗅觉敏锐的商业巨头就已经开始察觉到东莞的不利环境。 很快,他们不远千里,将产能转移到东南亚、非洲等劳动力更丰富、成本更低的国家。 在国内,他们又迁往四川、江西、湖南等内陆省份。
作为支持东莞制造业“半边天”的台商之一,童水顺也削减了公司在东莞的产能。 1990年,他将台湾鞋厂迁至东莞厚街。 这几年,他已将东莞的大部分产能转移到了越南和老挝。 他成了一名“飞人”,不断往返于东莞与上述两地之间。
东莞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迫使童水顺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据童水顺介绍,柬埔寨投产的工厂初期将拥有3条生产线,约1500名员工。 新招聘的普通工人基本工资为128美元,8小时,六天,加上加班费和其他津贴,约为200美元。 - 250 美元,不到东莞鞋匠工资的一半。
“在东莞,招人难,成本高。” 这是东莞台商同乡会常务副会长谢清源接受1℃记者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
最近,童水顺的工厂突然接到了更多的订单,他需要为此招聘更多的工人。 但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最终还是招不到合适的人。 “最大的问题是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他以自己的工厂为例。 那些原本选择在东莞打工的人,因为家乡没有工厂,不得不背井离乡。 随着内地工厂的兴起,以及照顾父母和孩子的需要,他的许多员工不再回来了。
制造商选择飞往东南部不仅仅是因为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童水顺说,比如一双女鞋,即使中国和柬埔寨的价格一样,都是9美元,顾客仍然会选择在柬埔寨下单。 这就涉及到关税问题。 由于中国出口到欧洲的鞋类产品需缴纳15-20%左右的关税,越南鞋类出口欧洲的关税不到10%,而柬埔寨出口欧洲则享受免关税优惠。
鼎盛时期,童水顺在东莞开设了五家工厂,拥有近万名员工。 但他现在已将这些工厂减少到两家,员工人数也减少了90%,至1000人左右。
东莞鞋企不断瘦身。 研究东莞制鞋业近20年的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举了一个例子:裕元集团巅峰时期有10万多名工人,但现在只剩下2万到3万人左右。 谢清源表示,从2008年至今,东莞台资代工厂剩余产能基本不足1/3。 李鹏说,过去,员工3000人以下的工厂被视为中小型工厂,员工1000人以下的工厂被视为小工厂。 随着大工厂的搬迁,现在只要有3000人左右的工厂就算大工厂了。
把自己置于死地并生存
东莞童水顺的鞋厂已将规模缩小到最小,整体经营状况是“有点盈利,有点亏损,有起有落”。
10多年前,一双出口价5美元的鞋可以赚2美元左右; 五六年前,你可以赚1美元左右; 现在,出口一双15美元的鞋连1块钱都赚不到,而且利润率只有1%左右,有些订单还是会赔钱。 他们只能通过拆东墙补西墙来扳平总数。
“你可以笑我。” 童水顺告诉1℃记者,“现在一双鞋我们已经没有利润了。” 即便如此,他并没有选择关闭在东莞的所有工厂。 原因之一就是担心那些跟随他多年的人。 员工失去工作。 “这些老员工的孩子有的已经上大学了,如果突然没有工作怎么办?”
他补充说,2008年,当公司最困难的时候,员工们从未离开过他。 他认为,这些最底层的工人为中国制造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不过,东莞有其他地方所没有的优势。 经过几年的发展,虽然东南亚国家的制鞋水平已紧紧追赶中国大陆,但在童水顺、谢清源等台商眼中,东莞仍然是全球最重要的制鞋基地,地位是其他地方无法超越的。 代替。
正如多年研究东莞制造业的李鹏等人士所言,很多工厂的研发、设计、接单等附加值相对较高的环节基本仍在东莞,而国际买家、原材料、而高端制鞋人才仍在东莞。 他们仍然聚集在东莞。
童水顺表示,自从选择留下来,工厂就一直在想办法实现自身转型升级。
从2008年开始,广东官员开始要求“东莞坚持把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转型升级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重点抓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据介绍,东莞至少有7000家加工企业。
中山大学经济学教授林江认为,对于拥有数万家制造业企业的东莞来说,转型升级是一个极其困难的问题。 “就数量而言,这是非常可怕的。” 他表示,由于东莞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真正有能力、愿意转型升级的企业并不多。
但东莞一直在努力。 尤其是近年来,东莞官方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机器换人”。 2016年东莞市政府报告显示,2015年制定《东莞制造2025战略》,大力推动“机器换人”和智能装备制造发展。 全市拥有智能装备制造企业400多家,机器人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用自动化机器人代替劳动力具有与火车相比马车相同的优势。 这将解决东莞制造业用工难、成本高的问题。 童水顺曾参观过德国一家自动化机器人制鞋工厂。 他发现,一条需要50到80名工人的生产线,如果使用德国自动化机器人生产,则只需要3名工程师。
然而,时至今日,童水顺的工厂还没有使用自动化机器人来代替工人。 虽然他知道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但升级关系到公司是否有足够的资本。 “如今自动化机器人的成本如此之高,我们根本买不起。”
谢庆元对此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 “对于我们这些传统制造业的人来说,根本没有办法一步完成。”
童水顺之所以选择继续忍耐,是因为他相信,到2025-2030年,部分已经迁出的鞋企将回归中国内地,内地的内销市场一定会蓬勃发展。 未来随着自动化机器人的大规模使用,采购成本也将大幅下降。 他说,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有“置身于危险之中,求生”的毅力。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