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为何是陪跑诺奖的马拉松跑步健将?
2025-08-02 07:00:49发布 浏览16次 信息编号:212808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村上春树:为何是陪跑诺奖的马拉松跑步健将?
村上春树 (资料图)
今夜,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结果揭晓,得主是美国民谣诗人鲍勃·迪伦。在此之前,大家既充满期待又略感忐忑:一方面,我们关心中国作家是否能够再次夺得桂冠;另一方面,我们也牵挂着连续多年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不知他这次能否获奖。
村上春树凭借《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和《且听风吟》等作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被誉为“最悲情的诺奖陪跑者”。他的“御用中文翻译”林少华曾戏谑地描述自己每年10月被媒体追逐的情景:我真心期盼他早日获奖,一了百了,否则每年都要跟着预祝,实在太过烦扰了。
实际上,除了那些热衷于村上作品的读者,又有多少普通观众仅仅是因为他“陪跑专业户”的称号而纷纷围观?而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村上对于“陪跑”这一概念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今日,本编将带你一窥村上春树的真面目,或许你会发现他与你心中的形象截然不同。
林少华与村上春树(资料图)
资深文青:“离经叛道”的爵士酒吧老板
林少华观察了村上春树二十余年,两人仅见过两次面。在他看来,村上春树始终保持着“永远的男孩”的形象:身着灰白色牛仔裤,搭配三色花格衬衫,内搭一件黑色T恤,袖口随意挽起,露出肌肉隆起的胳膊,手部相当粗壮。他的发型如同小男孩一般,身材中等且略显矮小,缺乏挺拔的身姿,举止不甚洒脱,谈吐也不够风趣,走在街上并不会引起旁人的特别注意。交谈之际,他的目光并未直视你的双眼,而是投向了桌面,那神情与书中那位男主角如出一辙。
1949年,京都的日本,村上春树降临人世,其父为大学教授,其母则为全职主妇。自幼,他对阅读的热爱犹如饥渴,在成长岁月里,西方文学成为了他心中的挚爱,而对日本小说,他却从未有过深刻的触动。此外,他长期居住海外的经历,使得他的作品显现出对本国文化的有意疏离,尽管身为日本作家,但他的作品却展现出一种非典型的日本风格。
在年轻时期,村上春树曾经历过一段颇为特立独行的时光:他中途退学,未完成学业,并且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还借款开设了一家酒吧。在酒吧里,他日复一日地沉醉于自己钟爱的爵士乐之中。这家由他经营的爵士乐酒吧,白天售卖咖啡,夜晚则变身成为酒吧,而他更是以家中爱宠“彼德猫”为其命名。
有人认为,我国文艺青年应当阅读的三位作家分别是玛格丽特·杜拉斯、张爱玲以及村上春树。村上春树的作品中所展现的独特气质,与他个人的兴趣有着紧密的联系:他钟爱西方音乐、热衷于阅读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雷蒙德·卡佛的作品(被誉为“美国的契诃夫”)、对美食的热爱等,这些恰好也是众多文艺青年所热衷的事物。
尽管我们无法亲眼目睹酒吧往日的辉煌,然而通过村上近期分享的书房影像,我们仍旧能够感受到他那根植于内心的文艺气息。
书房井然有序,其中村上春树的书桌特别引人注目,它是一张狭长的桌子,其形状与酒吧中的长条吧台颇为相似。(附图)
书桌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黑胶唱片,使得村上的书房看起来更像是一家唱片店,甚至墙上悬挂的相片也无一例外地与音乐有关。(资料图)
除了收藏黑胶,还有很多音乐CD。(资料图)
奇妙转折:一场棒球赛令他“突发奇想”
1978年4月1日的午后,大约一点半钟,酒吧的掌柜村上春树灵机一动,作出了一项将彻底改写他人生道路的决定。
村上回想起,那时他独自坐在神宫球场外围的观众席上,一边品尝着啤酒,一边注视着棒球赛事的进行。他最钟爱的球队是养乐多队,而那天它们正与广岛队展开对决。养乐多队在第一局开始时就派出了一个美国球员担任首击,名叫大卫·希尔顿。他记得十分清晰,他当年被誉为打击王,果不其然,他击出的第一球便飞向了左外野,成功完成了二垒安打。就是那时我起了这个念头:我可以写一本小说。”
从那天起,每日夜幕低垂,爵士酒吧闭门谢客,他便会拿出在文具店选购的钢笔和纸张,沉浸在爵士乐的熏陶之中,缓缓倾诉着类似村上笔下的那份乡村孤独与哀愁。
在29岁那年,村上春树创作了他的首部作品《且听风吟》,并因此荣获了日本群像新人奖的荣誉。
“逃离”日本:旅居海外寻找一张安静的书桌
成名之后,村上春树面临着众多出版邀约、媒体采访以及公众活动的纷扰,这些干扰了他的写作计划。为了远离外界的喧嚣,他选择在海外断断续续地居住。
1986年,村上夫妇一同踏上了欧洲的旅程,在那里他们度过了长达三年的隐居生活。在这段与世隔绝的时光里,他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写作之中。当携带着一摞厚重的手稿重返日本时,没有人料到,这部作品将会掀起一股狂热的风潮——《挪威的森林》让村上春树从一名普通的作家转变成了一个文化现象。
1990年的秋季,归国不久的村上,为了寻觅一处宁静的写作空间,重新整理了行囊,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旅程,目的地是普林斯顿。在此期间,他完成了两部作品,《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以及《奇鸟形状录》。
村上村树曾坦白,稳定的作息习惯是他持续写作多年以来的重要支撑。在回忆录中,他详尽地描绘了自己日常的日程:清晨四点便起床,随后投入写作,直至正午;午后则进行长跑锻炼,闲暇时逛逛二手唱片店;日暮时分,九点钟与妻子一同归家。
诺奖“陪跑”:诺奖不怎么合我的心意
如同他突然选定写作作为终身事业,在1982年的那个秋天,村上春树踏上了跑步的道路,这或许纯属偶然。有网友戏谑地调侃,村上春树对跑步的热爱,难道从一开始就预示着他注定要成为一名“专业陪跑者”吗?
村上春树对此观点并不认同。他这样回应关于获奖与“陪跑”的问题:“关于获奖的可能性,我并不敢妄加揣测,就个人兴趣而言,我对此并无太多热情。对我来说,读者才是最重要的。至于诺贝尔文学奖,它的政治色彩相当浓厚,这并不太符合我的个人喜好。”
若能夺得诺贝尔文学奖,对村上春树来说,或许会变成一场“噩梦”。他曾坦言:“我最不擅长的就是仪式、致辞以及派对。一旦这三件事同时发生,那无疑是一场灾难。”
村上春树 (资料图)
跑步健将:看完“跑步哲学”,你会更懂他
村上作为一个典型的摩羯座,他的行为举止似乎都与耐力紧密相连,而且这种耐力要求极高。这不仅仅体现在他撰写长篇小说的过程中,同样也表现在他持之以恒的跑步习惯上。
起初,他的目标是戒烟和减重,然而村上逐渐认识到,创作小说实则是一项体力劳动:若你日复一日地写作,就必须保持强健的体魄。当然,头脑的活力同样不可或缺。但首要任务是确保身体的健康,这一点至关重要。头脑与身体,二者均需保持健康状态。
自33岁那年踏上跑道,村上持之以恒地奔跑了三十余载。1991年,他凭借3小时27分的出色成绩,刷新了自己的马拉松纪录,这一速度意味着每5分钟便可完成一公里的赛程。
为了梳理自己跑步的心路历程,他创作了《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一书,试图探寻跑步的深层含义。正如他所反思的,他创作小说的诸多技巧,都是在每日清晨沿着道路跑步的过程中逐渐领悟的。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摘录了书中归纳出的数条“跑步理念”,阅读完毕后,你将更加深刻地理解村上春树的内心世界。
1、坚持的哲学
毛姆曾言:“每一把剃刀都蕴含着某种哲学。”这似乎在暗示,哪怕是最不起眼的日常行为,只要持之以恒,亦能孕育出某些近似的思想。对此,我深表认同。
因此,无论是作为一位作家还是一名马拉松运动员,将关于跑步的个人感悟和琐碎点滴记录下来,并以公开出版的形式呈现,并不算过分背离常规。这或许是一种需要付出大量努力的个性:对于那些必须将思考转化为文字才能顺畅思考的人来说,要探寻跑步的深层含义,就必须一字一句地撰写这样的文章。
2、输赢的哲学
我事先已经表明,自己并非那种喜欢争强好胜、难以接受失败的人。失败在所难免,没有人能够永远保持不败。在人生的赛道上,不可能总是占据最前面的位置。但不愿意重蹈覆辙,这又是另一码事。从每一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并在未来的机会中运用这些经验。只要还有能力维持这样的生活态度,我就会这么做。
3、独处的哲学
我始终怀揣着独处的渴望,这一念头从未改变。因此,我每天坚持跑步一小时,只为确保能拥有只属于自己的静谧时光,这对我的心理健康而言,已经变成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修炼。
跑步之时,无需与他人对话,亦无需倾听他人言谈,只需远眺四周的景色,专注于自身的内心即可。这种体验,任何事物都无法取代。
4、初心的哲学
在下一场全程马拉松中,我计划重拾初衷,从头开始,全力以赴;精心地锻炼,再次挖掘自身的潜能。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严谨的打磨,试图探究自己能创造出怎样的成绩。这便是我即便在寒风中步履蹒跚、被众多选手超越时,内心所怀揣的信念。
5、打磨的哲学
对我来说,每天跑步就如同生命中的支柱,绝不能因为忙碌而将其置之不理,亦不能轻易放弃。一旦忙碌而中断跑步,我将终身无法再继续这项运动。坚持跑步的理由微乎其微,而中断的理由却可以填满一辆满载的大型货车。
我们必须对那些微不足道的论据进行细致入微的打磨,一个接一个地,极其谨慎地。我们抓住任何机会,一有空闲便不懈地雕琢它们。
6、超越的哲学
跑步对我而言,不仅是一项有益身心的体育锻炼,更是一种富有深意的象征。我每天在跑步中,亦或是在积累比赛经验的同时,不断将我的目标设定得更高,通过不断超越既定的高度来不断提升自己。这至少体现了我立志自我提升的决心,并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每天都在不懈地努力。
我已超越了往日的自我,哪怕仅仅是微小的进步,这一点也显得尤为关键。在漫长的奔跑历程中,若说必须克服的敌人,那无疑是过往的自我。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