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江西婺源:美丽乡村绿地崛起的先行者

2024-10-29 17:00:56发布    浏览241次    信息编号:176040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案例研究|江西婺源:美丽乡村绿地崛起的先行者

江陵风光 程新德 摄

2023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婺源县邱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考察时指出,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要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得到切实实惠。真正的好处。

近年来,婺源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发展全域旅游为主路径,成功走出了一条乡村转型之路。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复兴之路。荣获“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等50余张“民族品牌”金奖名片。

■ 丁一凡

01

“三大模式”“六大工程”将愿景变为现实

2023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婺源考察调研,为婺源发展指导指导,盛赞婺源在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走在前列,要求婺源要做好特色更好,极大地鼓舞了全县上下的信心和决心,为全县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硬核逻辑,注入了强劲动力。

婺源县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争当模范、带头,积极建设美丽中国模范县、美丽中国模范县。乡村振兴、幸福生活模范县,努力建设现代化中国特色县。在实践中,要做出特色、走在前列。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改善、古村落古建筑传承保护、全区旅游提档升级、发展精品茶产业、增收富民共同富裕、改善民生的“六大工程”提高基层治理质量和效率,解决问题,开辟新前景。 。

《红叶绽放的地方》 黄建军 摄

02

生态保护和“最美乡村”发展的基础

“一半被山分成八份,一份被田地分成,一半被水道和庄园分成。”婺源,隶属于江西省上饶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古时为“吴、楚之出处”。现为江西、安徽、浙江三省交界处。这里有万丈悬崖,万条山谷,星罗棋布的乡村。村落星罗棋布,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冬天的新疆河水静如明镜。我们乘坐竹筏绕​​过月亮湾,到达石门村码头。月亮湾是新疆江中被冲刷出来的沙洲。因其形状如新月而得名。石门村就位于“月弯”岸边。月亮湾是江西婺源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中心区域。这里也是国际鸟类红皮书中极度濒危物种蓝冠噪鹛的繁殖地之一。 “蓝冠鹛是生态学的‘试金石’,它们对繁殖地点的选择非常严格。”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凤英认为,蓝冠鹛选择石门村,是对其生态的认可。

乌江流下饶州。婺源其实就是饶河的源头。全年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境内坑洼溪流密布茶文化,朱子文化,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条。每天需要洗两次。是蓝冠鹛洗澡的绝佳“沐浴地”。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3.67%,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满足了其筑巢、觅食的需要。为加强蓝冠鹛的动态监测和保护,婺源县自2009年起全面禁止砍伐天然常绿阔叶林。

婺源的北壁垒是大鄣山。古人认为大鄣山是钟灵的出生地。婺源文化财富的繁荣,与山色秀丽、钟灵秀美有关。 “它用它的力量保护山灵,让它永远平安。”当地山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始于明朝嘉靖年间。 “杀猪封山”、“生儿育女”等村规民约世代相传。 《荀子·论天》中写道:“万物各有其和以生,各有其养以成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茶文化,朱子文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自然观和内涵。沉天地称赞华宇的生命意识和对“人和事”的生命关怀。自古以来,生态环保理念就根植于婺源人民的心中,烙印在他们的思想或热爱之中,并贯穿和体现在婺源生态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婺源独特的文化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生态环境改善,首要目标是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只有让天更蓝、水更清,充分激发乡村生态效益,才能真正构建美丽和谐的环境。乡村图画。多年来,婺源建成自然生态、珍稀动物、水源涵养等自然保护区193个。蓝冠鹛的繁殖地全部被划为自然保护区。据婺源县林业局监测,目前有野生蓝冠鹛200余只,均在婺源县境内活动。

《爱》 查继龙 摄

良好的生态不仅吸引了珍稀鸟类,也使石门村成为一张家喻户晓的“生态名片”。石门村门口,有一片千年古树林。村外,蜿蜒的小河,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的美丽画卷。有蓝冠鹛博物馆、湿地公园研究基地、樱花休闲步道。一批特色生态景点,使石门村成为集观鸟、摄影、学习、写生等功能于一体的高品质示范村。 2022年,将吸引游客超过30万人次,最多每天超过1万人次。旅游园区带来了更多的游客和更多的就业岗位。近百户村民通过竹筏漂流、到景区打工、销售农产品,平均年收入约5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江西,并参加全国人大江西代表团检阅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需要善治好山河,走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道路,打造江西美丽中国的典范。

婺源全面围绕中央和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和“回头看”反馈问题进行整改,深入落实河长制、林长制,确保全县地表水质量稳定达标,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继续位居全省前列。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成功入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生态综合补偿重点地区名单。完成42个省级生态村、33个市级生态村创建,启动全省首个县级上下游生态补偿试点,成功举办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现场会议推动婺源“两山”改造模式。

03

“处处有诗”释放“诗意栖居”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婺源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坚持产业生态与生态产业化协同,深入挖掘绿色生态价值,这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振兴文化和旅游,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更具辨识度、更具“圈外”经济。

“这里有古树古屋,夕阳远近山色。林顶如烟带,村外水如环。”清代诗人齐彦怀笔下的婺源,就像一幅古老的水墨画,也是当今“中国最美乡村”的真实写照。 。无论走进哪个村庄,远近高低的山峦,清泉石流,飞檐翘角的徽派房屋。婺源坚持以“全区域旅游、全旅游产业链、徽州文化特色”三大规划为指导,实现乡村旅游全区域覆盖、全资源整合、全领域互动、全社会参与。如今,婺源正在坚定不移地向国际化乡村度假居住目的地迈进。

《五里看花》的风景最令人难忘。每当春天暖风吹过,十万亩油菜花田就绽放出花朵。 “油菜花经济”作为婺源乡村旅游的“名曲”,是婺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亮丽亮点,也是新时代婺源全域旅游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婺源摆脱了单纯种植油菜籽作为农作物的传统思维,以“种风景”的理念种植油菜花。各地赏花旅游催生了“美丽经济”,并用“美丽经济”的理念创收。县级设立150万元专项奖励基金,鼓励引导农民种植油菜花,创造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12万亩油菜花海。 2023年,婺源观花高峰期接待游客537.5万人次,位居全国“四大油菜花”之首,带动旅游业实现综合收入39亿元。 “黄萼娇嫩翠绿,叶子厚实,千村万村都准备榨出新油。爱它们是为了谋生造福人民,而不是闲花闲草。”往日平凡的河流和孤独盛开的油菜花,在新时代的“春风”中悄然消失。无声无息地完成了华丽转身。

婺源是全国唯一的县级3A级景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江湾、卧龙谷、灵岩洞、汪口等一批传统景区进行了升级改造,开发了高品位的黄陵、五女洲、梦里等一批新景区。故里、水墨上河等投资超过20亿元的景点,不断强化“生态人文、赣风徽韵、旅游休闲、梦想家园”和“国际乡村度假”的独特旅游品牌认知。和居住目的地”的想法。

婺源以篁岭风景区被评为世界最佳旅游村为契机,加大婺源文化旅游海外推广力度,打造“国际乡村居住度假胜地”,让婺源“中国乡愁的象征”家喻户晓在国内外。 2023年,婺源将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2600万人次。 2023年10月,婺源县江湾镇篁岭古村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为“世界最佳旅游村庄”。黄岭风景区村民利用森林、果园、古民居等生态资源投资旅游开发。依托祠堂、古树、巷弄等公共资源以及划转到景区的田地,每年可以获得数百万元的资源费和旅游收入转移。费用等生态红利已派发,打造生态股权投资“皇陵模式”。土著村民人均年收入由旅游开发前的3500元增加到6万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敢教日月改天。”整个篁岭古村落被搬迁、保护和开发。没有先例或经验可循。只有创新创造生产力,才能发展。

无独有偶,婺源也成功打造了“盐田·望山生活”乡村振兴模式。 “盐田·望山生活”在不破坏、消耗自然文化资产的前提下,以最自然的方式展示古村落魅力,发展特色民宿、山水研究、网络直播等产业,完善生态设施。恢复传统耕作方法并保护当地遗产。如今,盐田村常住人口增长54%,户籍人口增长24%,人均年收入增加4000多元。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江西考察,强调要做好管山水、秀山水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婺源通过打造国际乡村度假居住地,已开发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3个。 4A级及以上景区数量居全国县级最多。全县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数已超过8万人,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间接受益人数已超过2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近70%。青山绿水,满眼金银。 。 2023年,全县接待游客2620.3万人次,同比2019年增长10.5%,2022年同比增长78.5%;综合收入256.8亿元,2019年同比增长6.7%,2022年同比增长85.2%。婺源大力实施“旅游+”战略,推进旅游纵深发展。旅游与工业、农业、体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开发养生、健身、观光等多元化休闲度假产品,吸引婺源游客240万人次,带动消费12亿元。 。

04

《乡愁婺源》让古宅“重生”

习近平总书记离开石门村时说:“希望你们保护自然生态,把传统村落风貌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让乡村更加美丽。让日子过得更美。”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变得越来越幸福。” “这为婺源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了根本基础。江西省一直坚持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并重。婺源积极探索和创新保护与开发模式,将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结合起来结合乡村振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域旅游,在动态发展中探索人居保护、人居传承、人居新体验。

婺源古村落希望依山傍水,实现“人丁兴旺,财富长久”。 “竹篱小屋的风景比高楼还差。”如今,人们向往田园风光、诗意山水、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农家美食,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慢生活已成为新时尚。婺源人保护着这里的每一条历史街巷、古亭古桥。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坚决不搞大拆大建。他们力求恢复旧貌,保留传统村落风貌,让婺源变得美丽、有灵魂。 。 《乡愁婺源》真正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秉承中华民族审美情趣,让乡村更加美丽”。

婺源现有中国传统村落30个。明清时期的历史遗迹和古建筑星罗棋布。是“徽文化大观园”。在具体实践中,探索形成了“社会认养、整体搬迁、异地安置”等古村落、古建筑保护方式。制定经验做法,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古村落、古建筑三级保护和监督管理机制,设立2000万元民宿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出台《婺源县民宿产业扶持办法》等文件,广纳天下古人。房子的“保护神”引导全县民宿规范化、规范化发展,打造了中国乡村民宿“婺源模式”,被授予“全国传统村落集中保护利用示范县”。如今,婺源已有800多家精品民宿,形成了3个民宿村落,古民居100多间。其中后塘庄园民宿被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评为国家A级旅游民宿。数据显示,来婺源体验民宿的游客平均停留2.5天,平均每天消费1300元,间接创造就业岗位2万多个。民宿体验旅游已成为婺源旅游经济的新亮点。

值得一提的是,婺源县沱川乡与全国700多家艺术院校(工作室)合作,开发了规模以上写生基地3个,拥有写生站床位3000多个,每年接待写生游客5万多人次。写生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000万元,被誉为“中国写生之乡”。沱川乡大街小巷有百余家美术用品、特产、酒吧、烧烤、奶茶、网吧、服装、休闲娱乐商店,使之成为一座“不夜城”、“文化名城”。和创意城市”。人们在这里创业,旅游旺季每天能赚几千元,一年赚20万元的人也不在少数,生动地诠释了“人不辜负山,山也不辜负”的生动内涵。对人们来说。”

风景如画的婺源村,山、水、桥、村、树构成。到处都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它充满了活力和灵气。

05

《神奇东方树叶》唱响“三农问题”协奏曲

“倒计时10秒,14年白茶,准备下单……”深夜12点,茶博会茶业直播间热闹非凡。婺源绿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传承人方根民通过直播与网友交流,以茶交友,带动茶叶销售额近5000万元。婺源县是江西省最大的茶叶出口县。唐代有《茶经》记载,宋代则被誉为上品茶。婺源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终年云雾缭绕。气候和环境适宜茶树生长。 2014年,婺源绿茶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的婺源绿茶工艺精湛。现有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年产茶叶2万吨。婺源坚持走“精出口”和“名优内销”两条腿,着力发展名优茶,唱响婺源茶品牌。 2023年,婺源茶叶全年加工贸易量9.22万吨,综合产值54.9亿元,同比增长6%和11.3%。婺源绿茶品牌价值增至32亿元。

茶农在婺源县四口镇金竹茶园采摘春茶

2023年12月,随着海关总署批准江西省婺源县为全国首个茶叶出口“大基地”,标志着婺源20万亩茶园基地全部通过海关备案,踏上了新的征程茶叶出口贸易。婺源有机绿茶已连续20多年出口欧盟,常年占据“欧盟有机绿茶市场半壁江山”,并入选“一带一路”十周年茶叶行业典型案例集》。

截至目前,婺源已有注册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企业400多家,全县茶产业年综合产值54.88亿元。发展有机茶产业不仅有利于水土保持,而且有利于扩大国际贸易、提高人民财富。婺源茶叶出口“大基地”的成功建设,是该县激发生态价值、推动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和生动实践。

婺源发展始终坚持“绿色”主线,突出产业特色,统筹“三茶”文章,推动历史名茶复兴,让婺源茶产业实现了“数十年”。亿”的突破。 “两座山”的转变,是婺源的“绿色动力”。婺源将大胆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和市场交易机制,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含量”和“含金量”。

06

良好民俗文化促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就是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时富裕。”婺源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为促进共同富裕做出了良好贡献,持续加大民生工程建设力度,全面实施“扩中提低”行动,扩大高端供给优质公共服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弘扬朱熹文化、歙砚文化、茶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擦亮“文公却礼”品牌。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阐述的绿色发展理念中,“绿色”的含义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环境保护。将生态保护、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有机结合起来,涵盖农村社会、经济、生态。和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四溪堰村

“你看小溪里那条活蹦乱跳的红鲤鱼,都是我们村里喜事的见证者!都是村民放生的,最大的有八九斤重。”镇头镇冷水亭村党支部、婺源县书记王进站在溪边介绍,放鲤庆祝是冷水亭推动风俗更迭的一大创新。村里的文化墙上,不仅有孝顺、爱亲等村里模范的事迹,还有提倡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的村规民约。村民要想致富,不仅要“口袋富”,更要“脑子富”。婺源大力弘扬崇尚学问、崇尚道德、行善的良好民风,还创新推出“微家训”。家家户户立家训,展现家风,做好人、做好事。婺源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通过示范推广、道德评价的力量,有力推动了乡风文明文明建设。据了解,婺源现有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7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05个,已扩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58个。配备文明从业人员230名,实现了中心(所、站)基层全覆盖,以文化民俗推动农村经济和乡村文明协调发展。

文化强县建设将更具吸引力。近年来,婺源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文物、古籍、红色档案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婺源徽剧、傩舞、徽州“三鹰”、歙砚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贾鲁纸伞制作技艺等六大传统文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探索婺源徽剧活态传承机制”被列入省文化体制改革观察点。

细看婺源的现代产业,从古老的茶业到旅游业,无一不积累了百年底蕴。每一件都承载着婺源人的智慧和心血,成为这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婺源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城镇现代化,又要农业乡村现代化”的殷切指示,努力建设乡村振兴“模范县”。正确处理城乡、古村与新村、古村与景区的关系,婺源正以蓬勃的姿态在绿色发展道路上奋勇前进。

导演制度丨王辉

制片人丨李辟光、王宇、刘为民

主编丨毛景辉 编辑丨邹铎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