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着力打造全国茶文化与茶产业茶科技协同发展试验区——变“小茶”为“大茶产业”

2023-04-23 15:32:56发布    浏览488次    信息编号:40524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南平着力打造全国茶文化与茶产业茶科技协同发展试验区——变“小茶”为“大茶产业”

变“小茶”为“大茶业”

立春过后,随着气温回升,茶山渐渐苏醒,茶芽翠绿,香气四溢。

随着“深度学习追求卓越、敢为人先、拼搏出成果”的号角吹响,我市也加快了建设民族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协同的步伐。发展步伐:继续推广正山小种红茶制作工艺、政和白茶制作技艺等特色制茶技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启动武夷岩茶、政和白茶等茶文化体系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加快推动茶叶传承研究所、传承基地、中国武夷茶博物馆等建设一批茶文化传播载体...

2022年,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福建重要讲话精神,发挥世界红茶、白茶、乌龙茶原产地优势和万千起点优势万里茶道,努力打造文化赋能、科技赋能、产业融合的茶产业。 大图。 到2022年底,全市茶园面积65万亩,原茶总产值49.48亿元,茶叶定点加工产值108.2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 0.92%、7.1% 和 9.8%; 85%的乡镇、50%的行政村、45%的农户、近35万人从事茶叶生产经营活动。

厚重的历史积淀,赋予了南平茶以文化的灵魂。 我市坚持注入文化之魂,着力打造茶文化交流示范区。

——加强茶文化遗产和茶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系统做好100个茶文化文化保护单位和4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工作; 积极推进“万历茶道”申报世界遗产茶文化产品创新设计,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功创建建瓯省级茶文化考古2个遗址公园、北苑御柏和简阳建窑。

——加快茶文化创新发展。 组织创作《南平茶史》、《闽山闽水三茶一枝一叶中国武夷山好茶等你来》等一批茶题材文艺作品,发展文化和文化建设。创意产品; 开展国际茶文化推广志愿者项目,吸引了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的15万余人了解和欣赏中国茶文化; 成功举办中国(武义)“三茶”协同发展峰会、中国武义红茶国际交流大会、中国白茶大会等30余项主题活动,进一步激发茶文化活力。

——加快茶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依托武夷山世界遗产地和国家公园这块“金字招牌”,打造精品文旅场景,升级100家茶主题酒店和民宿,推出“世界茶乡体验之旅”等10条精品线路; 创新休闲业态,打造6个特色茶园、30个公共茶馆、120个共享茶空间。 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动茶与大健康、大旅游、大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点、连、面相结合,形成“处处是风景”的发展格局。 ,到处都是茶”。

闽北茶产业做大做强,关键靠科技创新。 我市坚持科技赋能,着力打造茶叶科技创新先行区。

——大力推进绿色生态茶园建设。 在全国率先提出绿色生态茶园建设标准,现已推进绿色生态茶园建设48.42万亩。 燕子克绿色生态茶园基地被列入国家“三茶”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项目; 已建成省级茶树种质资源26处。 4个茶树新品种获得国家品种审定,茶树良种覆盖率达到98%,创造了一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示范。 同时,计划到2025年实现全球绿色生态茶园,促进茶叶提质增效。

——深入推进茶叶科学研究。 邀请中国工程院刘中华院士,依托武夷山国家数字农业(茶)创新应用基地建设等项目,研究编写《武夷岩茶品质化学与保健功能白皮书》 ,开发出全国首个数字化乌龙茶智能绿化系统“茶小智”,建成50条茶叶智能生产线; 继续加强与中国茶叶研究院、清华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智能采茶、无人机茶叶运输、茶叶深加工等研究,加快推进茶​​产业数字化转型。

——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围绕茶叶全产业链发展,建立院士工作站3个,选派团队117个,“三茶”科技委员225人,实施多项科研项目,制定茶叶行业新标准17项,服务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比例达到39%,科技对茶产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实现了产业协调发展和效益提升。

从一片绿叶芽,到杯中飘出一缕清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都浸润在这个过程中。 这片有着千年历史的绿叶,也承载着一个城市绿色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我市坚持产业融合,着力打造茶产业发展集聚区。

——推动茶产业强链建设。 统筹用好武夷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强镇、市级财政预算专项资金3.67亿元,规划实施76个“三茶”延伸链总投资超119亿元的增链项目; 引导企业创新利益联动机制,做大做强,培育市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68家,产业化联合体11家。 创建5个“全国茶产业百强县”和36个茶产业强镇强村,形成茶产业“圈”发展新格局。

——优化茶产业营销环境。 着眼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成功打造了以抖音、快手、三剑茶世界为线上平台的特色茶叶电商直播基地茶文化产品创新设计,孵化超过20000家涉茶电商,每年茶叶网络零售额突破100亿元; 线下建设中国白茶城、中国福茶仓库、武夷茶世界等茶业综合体,成功举办“万斤好茶等你”等营销活动,累计助力农户多卖茶叶十万斤以上; 鼓励企业借助“富察站”积极开拓海外市场,2022年龙潭茶业出口绿茶576万公斤,连续多年蝉联全省茶叶出口量冠军。

——培育茶产业品牌集群。 借助武夷岩茶、茶白溪等12项国家重大外交活动的市场效应,建立健全茶叶区域公有品牌的宣传、推广、保护和利用机制,持续推动茶叶品牌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培育民族茶产业品牌集群,为茶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蓄能增效。 目前,全市拥有茶叶中国驰名商标8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6件,6个品牌位列2022中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价值榜百强榜首,位居全省第一。

“让一杯茶成为产业,富民带动发展”。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徐春晖表示,全市将按照省委部署要求,“争创一流、敢为人先、争创实效”。 致力于建设全国茶文化与茶产业茶叶科技发展试验区,力争到2025年培育达标茶叶企业110家以上,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超过500亿元. (记者卢国华通讯员蔡启涵)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