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儒释道永恒山水茶——福建省南平市“三茶”协调发展取得成果
2025-01-20 01:01:03发布 浏览229次 信息编号:190940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千年儒释道永恒山水茶——福建省南平市“三茶”协调发展取得成果
千年儒释道,永恒山水茶。福建省南平市是全国著名茶区。是“千里茶道的起点”,被业界誉为“红茶鼻祖”、“乌龙茶之乡”、“白茶发源地”。
燕窝绿色生态茶园。蔡素华 摄
依托大山、吃山唱山歌,在茶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新时代,如何找准定位,理清思路,做好“三茶统筹”,使茶业闽北山区茶产业助农致富作用更加突出?
“2021年以来,南平市出台一系列措施,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聚焦文化复兴、科技赋能、产业融合,‘三茶’协同发展成效显着。”南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魏阿生说。
中国武夷山茶种质资源苗圃。
2023年,南平市茶园面积72.1万亩,毛茶总产量9.5万吨,毛茶总产值53.2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45.1亿元,比2020年增长36.5%。
牢记指示强化“三茶”整体发展理念
《三茶》的总体规划是一篇大文章,该从哪里开始呢?近年来,南平牢固树立“三茶”协调发展理念,把“茶叶”作为全市重点生态优势产业之一。从高层领导、协同推动、政策扶持等方面推动“三茶”协调发展。枝条繁茂。
富连茶庄园。
为加强高层领导,南平市委成立统筹“三茶”专项小组,市政府成立统筹“三茶”高质量发展工作组,市委、市政府成立统筹“三茶”高质量发展工作小组农业农村局首次设立茶产业管理科、茶三发展中心、茶研究中心。房间。还围绕茶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制定印发了《南平市关于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意见和规划,明确各产茶重点县也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中国的茶文化与儒释道,出台了配套政策措施,全力推动“三茶”协调发展。
统筹谋划“三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部门多,加快落实年度目标。南平加强协作推动,将“三茶”总体发展纳入省委“三个奋斗”行动考核,对重点任务实施“三化五决”闭环管理;定期组织专题会议,每月发布《南平市“三茶”工作简报》,营造了浓厚的学习追赶氛围。
在强化政策支持方面中国的茶文化与儒释道,南平每年整合市财政资金1200万元,设立“三茶”综合乡村振兴基金。产茶重点县也制定了“三茶”统筹发展政策。同时,三年来,争取上级涉茶资金4.5亿多元,成功创建1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个国家数字农业(茶)创新应用基地、3个省级现代农业(茶)产业园区、2个省级农业(茶)产业强镇等。
文化注入灵魂,打造茶文化交流示范区
茶以山为代表,山因茶而得名。南平市致力于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把和谐共存、交融互利、传承创新的茶文化融入到实际工作中,着力打造茶文化交流示范区。
武夷山水与茶空间。
准备有关“无形继承”的文章。系统保护茶文化文物保护单位10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8项。推动“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北苑玉宝遗址文物保护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准。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福建武夷岩茶文化体系入选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做好“内容挖掘”文章。加快建设以中国茶博会为核心的“1+N”茶主题博物馆,燕子窝“三茶”协同陈列馆等28个茶博物馆建成开放。挖掘提炼茶文化内涵,编撰了《天下共享武夷好茶》、《简阳小白茶》、《松溪茶志》等一大批以茶为主题的文艺作品。 ,推动了“茶神”张三公和武夷状元红袍的发展。娃、松溪福宝等IP文创产品。
做好“平台建设”文章。参与组织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茶文化”沙龙、“外交官看中国·福建行”驻华使节对话茶会等对外交流活动,成功举办两岸茶产业交流会博览会、中国武夷红茶国际交流大会、中国白茶大会等国际品牌茶活动,以茶交友,以茶交友。启动国际茶文化推广志愿者项目,吸引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超过15万名参与者。
写好“文旅融合”文章。深耕武夷山国家公园寻茶游,打造优秀文化旅游场景,培育茶空间、茶庄园、茶韵茶屋、茶研究院等优质茶旅融合项目。如今,在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武夷山,武夷岩茶爱好者一年四季都可以体验“茶宴、茶宿、茶径、茶汤、茶表演、一年四季都有茶”。有茶艺,梦中有茶景。”
科技赋能,打造茶叶科技创新先行区
初冬是茶园加强管理、强树壮树、争取来年春季茶叶高产的关键时期。走进燕子屯生态茶园示范基地,一块实时监测负氧离子等五项指标的电子屏映入眼帘。该基地已列入国家“三茶”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项目。
燕窝“三茶”协调陈列馆。
南平市坚持科技赋能,打造茶叶科技创新先行区,近年来大力实施茶园整顿工程,提出绿色生态茶园建设标准。现已推广建设51万亩,创建绿色生态茶园示范基地30个。松溪县等3县被批准为“国家绿色食品原料(茶)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21万亩。全市已认证茶绿色食品152个,有机食品51个。
南平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源地。如今,南平市已建立4个茶叶相关特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共派出35个团队、119名科技专员、78名本土人才,服务全产业链。良种保存方面,推进中国武夷山茶树种质资源圃等“1+N”种质资源圃建设。已获得国家和省级茶树新品种审定6个,国家种质资源库保藏茶树种质资源品种74个,纳入省级保护的茶树种质资源苗圃28个。全市茶树良种覆盖率已达98%。
实施创新和解决问题的项目。在全国率先研究出版《武夷岩茶》、《武夷红茶》等白皮书,制定并发布岩茶、红茶、白茶茶具标准。采用重大项目“揭牌引领”机制,组织实施了智能采茶、摇茶机器人、低嘌呤茶啤酒、特色茶点等一大批前沿项目,不断增强内源性。产业发展动力。
实施标准引领项目。围绕茶产业链布局茶科技创新链,成立福建省茶叶科技研究院、武夷茶产业技术研究院,创建2个福建省茶叶科技研究院分中心,制定“非物质文化传承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等36项茶行业新标准。
产业融合打造茶产业发展集群
“打造‘树叶’产业,需要打造圈层、强链条。”南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戴树标表示,“聚焦全产业链发展,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实现了与产业链的衔接”。 “点”变“线”,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福建武夷国际茶叶交易中心。
项目驱动整合。国家茶产业计量检测中心、国家加工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福州)武夷山基地成功建立,总投资超220亿元的129个产业链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全市现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4家,产业联合体11家。创建了5个“全国茶叶百强县”和60个茶产业强村,形成了茶产业“圈”发展新格局。
优化营销促进整合。打造“武夷山水·茶空间”,目前已在全国拓展319个茶空间。已孵化茶叶相关电商企业2万多家,年网络零售额超100亿元。中国政和白茶城、福建武夷国际茶叶交易中心建成投入运营,成功举办三场“万斤好茶等你”现场交易会,累计成交超过20万斤茶叶被卖给农民。 2023年,全市茶叶出口量突破1.2万吨。
正和·中国白茶城。
品牌培育促进融合。深入培育民族茶产业品牌集群。目前,南平市拥有茶叶商标4.9万件,其中中国十大茶区公共品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8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0个,包括武夷岩茶、武夷红茶、东风等6个品牌,其中板椒乌龙、北园贡茶、正和白茶、正和工夫连续多年跻身中国最具价值区域品牌100强,位居第一上榜品牌数量位居全国各区市前列。其中,武夷岩茶品牌价值超过7400亿。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