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魅力在于探索、暧昧和多重意义

2024-12-08 10:09:12发布    浏览151次    信息编号:185428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普洱茶的魅力在于探索、暧昧和多重意义

普洱茶的历史远比我们大多数人所知的更加深刻和激动人心。

很少有人能体会到普洱茶当年的辉煌。这些故事大多已经湮没在漫长的岁月历史中。杨开先生常年坚持翻阅尘封的史料、探访遗址,逐渐让许多往事浮现出来。

作为想要了解普洱茶历史的人,杨开先生的书是必读的。在“茶业复兴茶叶书店”中,杨凯的《茶馆茶故事:普洱茶故事集》常常位居畅销榜前列。几年前接受《茶业复兴》采访时,他正忙着《从大清到中国茶:最正宗的普洱茶》(加强版)的修订工作。现在,这本书已经正式出版了。值得我们仔细挖掘、耐心阅读。

有人说杨开的书就像吃螃蟹。挖出重点,自然是美味。除了通过书籍传播知识,2019年,他还在喜马拉雅山推出了音频节目《杨开讲茶》。制作极其仔细,在解说的节奏中,画面自然地呈现在他的眼前。有很多话要说。如果你仔细听,你会发现每个音频节目的开场配乐都是他精心挑选的,才有机会呈现在读者耳边。目前,该节目已更新至第17期。

如果音频不够,就先翻翻手头的书吧。

以下为杨凯先生2017年9月9日茶业复兴沙龙的笔录及2020年1月9日的口头笔录整理:

认识茶

我是谁?我是一个比较奇特的人,做事的方式也很奇特。我不是茶行业出身,说话有北京口音。我其实出生在黑龙江,读书在长春,家乡是河北,所以很复杂。

读我写的书,很多人没想到的是我实际上学的是理工科。我在大学里没有学历史或中文。我毕业于长春光机学院光学物理系红外技术专业。我研究过夜视仪。它是用于军事目的。

杨凯在长春读书时的照片

我是一名出版社编辑,具体是在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现在叫晨光出版社,编辑少儿读物、教材和副刊。

我的性格比较散漫,兴趣爱好也比较多。工作中不求进步,读书中不求深刻。当我这样总结自己时,我并不是在某种程度上谦虚。这些特点使我与其他人不同。我所做的研究基本上没有收到过政府一分钱。有时候朋友会管,但是我没有收到任何资金等等,都是我自己的钱做的。这可能也和我工作的单位有关系。关系。

我与茶的邂逅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偶然。早年的昆明城很小,出了火车站就全是荒地。 1949年之前,昆明人口高峰时也只有40万左右。早年,昆明市区面积很小。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昆明火车站外仍然有一大片菜地。居民的居住条件和住宿条件都比较紧张。相比之下,我们出版社的人生活还算富裕。我住的宿舍还配备了卫星电视,可以收看凤凰卫视、MTV等。经常有一些朋友来我家,我们都聚在一起打桥牌、喝酒。一起玩的人中,有不少是在茶叶公司、国企工作的人。当我和朋友们玩的时候,有人告诉我别再玩了茶文化旅游论文,一起写一本书吧。

20世纪90年代初期茶文化旅游论文,茶道、茶艺等概念还基本刚刚兴起。当时我们这个系列书(四本书)选的主题是烟、酒、糖、茶。我被指派写那本关于茶的书,但这本书我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写出来。写完之后,恰巧遇到了机构改革的问题。出版社重组,我定下的书选题被取消,我写的茶书化为泡影。

1993年,思茅(现普洱)准备举办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当时茶叶公司的一个好朋友也给我们发来了邀请。我们本来计划在会议前一天去,但当天的票全部卖完了,只好推迟到会议第二天再乘坐茶叶公司的包机到达会场。那天正好是“中国普洱茶节”开幕日,所以我也在那里见证了云南茶叶发展的这一历史时刻。

1994年,第三届国际中国茶文化研讨会在昆明召开,我也参加了。我还在会上提交了一篇论文——《云南民歌与茶文化》。会议规格高,现场提供六种语言同声传译。当时会议向每位与会者发放了一本小册子,里面记录了每位发言者的发言摘要。会议结束后原本计划将会议讨论的材料印成书,但由于当时的财政问题,这本书一直没有印成,颇为遗憾。同年,还举办了徐霞客研讨会。我提交了一篇论文,名字叫《徐霞客游记与云南茶文化》。我根据他的游记,简要概括了明末云南的茶风俗和其他茶文化。

我们再回到因出版社体制改革而没有成功出版的那本茶书。在茶书出版之前,我暂时停止了对茶的深入研究,但我仍然在关注这件事。我们为什么不进一步研究一下呢?因为当时的情况和现在不一样。当时大陆的茶文化是从台湾传入的。它刚刚出现,还处于“泛泛而谈”的阶段。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国内研究较为集中。关于茶历史、民族、民俗的研究,而且资料有限,当时已经挖得很深了,没有其他办法突破,所以就推迟了相关研究。

变化发生在2002年左右,随着国民经济的提高,大家对茶文化和饮茶要求也有了更高的标准。随后邓世海先生于1995年出版了《普洱茶》一书,开创了普洱茶的形象。像文物一样验证,像高端产品一样喝,像研究一样喝普洱茶。研究茶文化独特的饮用技巧……2000年以后,这本书的繁体中文版也进入了内地。虽然这本类书的定价比较高,每本450元人民币,但由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已经被中国广大消费者所接受。

同年,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朋友王涛邀请我作为特约编辑和作者写一本关于普洱茶的书。他为我写了一个总体计划。大纲包括:什么是普洱茶,普洱茶的历史,工艺,分类,冲泡等等,我建议他找艾田一起写比较合适,因为当时有中国大陆喝和了解普洱茶的人并不多,而早在2002年的一次研讨会上,艾天和周宏杰合作写了一篇关于普洱茶储存的文章,他有一定的研究立足普洱 茶。综合各方资源,我们决定由艾天和周宏杰牵头起草这本书。然而,在起草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问题。他们写不了历史部分,所以我说我来写。我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才写完它。当天完成后,交回给对方起草。 2003年底,《云南普洱茶》一书完成并提交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底,我在昆明金石茶城见到了邓世海先生,得知他想在中国大陆出版《普洱茶》一书的精简版,免版税。了解情况后,我根据国内市场情况,建议邓先生将本书出版为精装版,不要减少印刷量。经过与我的出版社沟通后,我提出了相关的方案。我计划出版后以每本180元的价格出售。我会先印2000份来测试市场。经销部门的同事也认真进行了市场调研,得到了以下结果。反馈是:图书批发市场有很多茶叶书籍在卖,我估计你那本关于普洱茶的书卖不出去。但我感觉市面上大体讲茶文化、讲茶知识的书很多,但专门讲普洱茶的书却没有一本。

因为当时,除了香港、台湾之外,大陆真正讲普洱茶的书恐怕只有一本,那就是雷平阳的《普洱茶志》。本书作者为阮殿荣(原勐海茶厂厂长、后六大茶山董事长)。经费200 2000年11月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但当时该书印数极少,市场上几乎买不到。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本专门介绍普洱茶的书就出版了。也许这是一个转折点。经过出版社讨论研究后,给出的答案是:“我们是少儿出版社,对于这本书,我们没有发行渠道,所以无法制作这本书。”

但我并没有放弃,而是寻找外部资源来推动这本普洱茶书的出版。一件有趣的事是,当时的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杨新书去海根民族博物馆附近喝茶,而他去的茶馆恰好卖普洱茶。喝了之后,他发现普洱茶也很好喝,也很有趣。回来后我很感兴趣,问我出书的事。我们两个一拍即合,出版的事情就解决了。但出版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比如,当时邓世海的《普洱茶》台湾版的胶片都在台湾出版商万妙琳手里,他们必须先从出版商那里拿回图片;而就出版合同而言,如何签署也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因为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法律制度不同。我参考了我们与欧洲签署的贸易合同,起草了这份协议……

2004年4月,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同时出版了邓世海撰写的《云南普洱茶》和《普洱茶》两本书。这两本书现已成为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品牌图书。

《云南普洱茶》、《普洱茶》出版后,圈内掀起了一股普洱茶图书出版热。云南人开始关注普洱茶是什么?沱茶和砖茶算普洱茶吗?普洱茶怎么喝、怎么泡?传统上,人们倾向于直接用大杯子冲泡,这与喝绿茶的方式没有什么不同。要想继续“走出去”,就必须厘清这些概念。同年,还召开了云南省普洱茶研讨会……期间,发生了一些混乱。比如,有些人为了快速获得学术名气、快速出版书籍而攻击他人。

深入茶海

我从2004年开始对普洱茶进行深入研究,这意味着我已经从一般茶文化研究转向普洱茶历史研究。 2005年,云南人民电子影像出版社的西杰找到我,提出合作制作一个实用、内容丰富的普洱茶视频节目。我们一致认为,普洱茶的历史、制作、冲泡、饮用等都是微妙而复杂的过程,往往难以在平面媒体上充分表达。用流动的形象来讲述普洱茶,值得尝试。然而,这样做存在相当大的风险。我们的音像市场还不够规范,法律意识还不健全。一旦遇到盗版,我们在没有广告赞助、没有政策资助的情况下投资的DVD电影就会血本无归。几经权衡后,我们还是把加长的那片“普洱茶真品”拍了下来,并根据七子饼的大小设计了圆形礼盒式的包装。价格是38元/套,在当时的情况下还是有卖的。已销售数千台,受到市场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但从长远来看,允许盗版并不是答案。为了遏制这种盗版行为,我们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就是把书刊印刷出来,和光盘一起打包出售,并适当提高价格。这种组合方式当时卖得很好。好吧,卖出了数万台。我个人成功发起并参与了一个特定方向的选题,从一般书籍到杂志式书籍,再到书籍和介绍产品的捆绑销售,再到音像产品的深度拓展。但我们的心依然没有放弃。我们希望我们的作品能够成为将出版话题范围扩大到音像制品的典范,但我们不想成为盗版光盘的受害者!

2006年前后,国家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以前看不到的东西现在又看得见了。 2004年之前,我们能找到的关于茶的出版物非常有限,整个云南的茶文化非常干燥和粗糙。但当我研究档案时,我发现我们其实有大量的历史沉睡在档案中。这些档案非常复杂。如果我们能够真正了解它们,我们就能为云南茶的历史找出一条很好的主线。

通过档案,我还结识了一个好朋友——柳岩。她是云南大学历史系的一名学生。她当时正在研究民族和茶文化,经常去档案馆查阅档案。而且我有一个习惯,一边查卷,一边直接电话联系当事人或其后人,确认相关细节。她听后觉得有趣,就跟着我查资料。当时档案馆不准拍照、不准借阅资料,但可以打字记录或摘录。柳岩勤工俭学时曾在复印店工作过,打字速度很快,所以她在档案室里打字摘录了很多资料。在她的论文完成后,她把这些材料都给了我,所以我的很多书面材料也受益于柳岩档案的帮助。

一旦掌握了这些信息,很多事情就变得容易了。在后期的拍摄和采访中,这些素材往往可以互相印证、相辅相成。

用理工科专业的严谨逻辑还原历史原貌

我的性格很特别。我并没有把这个当作一个学术课题来研究。没有人资助我,所以没有人强迫我接受。比如说,如果我找到一个清朝的人,我会查一下他的后裔是否还活着,然后开始一个一个家族的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地将找到的知识变成一张网,形成了整个云南茶文化和茶历史的大网。我把网络的中间部分写成了三本书。

其中一本书是2008年出版的《从清朝到中国茶》,由于当时正值普洱茶的低谷期,印数极少,出版社坚决拒绝重印。在孔子在线,正版现在售价500元至800元一本,盗版售价30多元。我的正版当时售价才18元。我一直准备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修改,今年(2020年)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2012年在台湾出版《经典仿古茶道》。在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大量珍贵的史料。如果不指出这些史料,大家可能不知道它对于云南普洱茶的价值,而且价值巨大。

例如,上图是1949年昆明市政府发出的通知,要求所有商店在正月十五之后开门营业。该通知要求各店铺看完后加盖自己的商号。这些商家都是茶馆,分为几个体系,有昆明茶岗茶馆的,有下关的,还有四川的。每个名字背后都有无数的故事。

换句话说,我找到了一条别人可能不愿意做的捷径,那就是从历史文献中找东西。我研究历史文献,然后接触现代人,得到了很多现代文献。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历史和现代文献之外,还有各种书籍。即使有些人的观点与我不完全一致,我也会买来参考。大多数人的写作还是有一定价值的,所以我就找到有价值的。当然,也有一些是垃圾,所以我就扔掉了。

在历史文献和各种书籍资料的基础上,我还需要加上我个人的田野调查。在调查研究中,我发现了某些业务的线索,而在线索中,我又发现了更多的线索。比如,有些茶馆的后人有家谱和回忆录,所以我参观了很多墓地,看到了很多墓碑。

当然,我也非常依赖网络、录音机和相机,而且我也大量手写。有些文件是传家宝,我们只能拍照。有些档案馆可以拍照,有些则不能。我会用手抄写或在说话时使用音频笔记,我也会画一些图。网上的东西确实很多,但是网上的资料也要看你能不能找到。如果没有互联网知识的框架,我的认知系统就很难构建。

我也会长期关注一些历史人物。上面的人就是书中提到的陈培仁先生,他已经去世了。他在世时我一直采访他。他很特别。解放前,他是华盛茶社的老板。解放后,他在昆明一家茶厂当技术员,吴其英也跟着他当学徒。和他聊聊华盛茶庄以及他制作花茶和发酵茶的经验。

我学到的很多历史都没有在书中使用。我不是小说家。我是理工科专业的,注重逻辑严谨性。所以我写的东西实用内容多,水分不够,酒精度高,有点难度。入口。

为什么要感谢各界朋友?因为我不把研究茶当作工作,而是当作旅行,当作玩乐、结识朋友的借口。我经常自费去很多地方寻找线索。单位办事效率不错,至少能吃饱穿暖,偶尔还能花点钱去马来西亚、泰国等地旅游。第一次去纯粹是为了旅游,第二次去则是有目的的。

比如梁玉高先生(上图左),他是汪精卫妻子的表弟。他有很多故事。为了了解他的故事,我去了很多地方寻找,包括台北、马来西亚等。

对这些材料的学习也必须结合实际。云南制定普洱茶标准时,认为按照特定工艺加工而成的茶称为普洱茶。不过,在东南亚很多地方,海峡两岸,我们喝的普洱茶并不是来自云南,而可能来自泰国。它来自越南,他们称之为边境茶。边境茶是什么样子的?我曾经去过泰国一个叫茶坊村的地方,那里是普洱茶的生产基地。当时,红泰昌茶的原料大部分来自泰国茶坊村。

很多人在与我交流后都非常感谢我,甚至成为了几十年的朋友。但我的采访并不总是顺利,很多人拒绝我的采访。这时,我会使用其他方法,例如绕过它们并从其他来源查找信息。我不放弃,但我也不极端。

我也不贪心。我有很多信息。我看到了很多与茶有关的实物,对普洱茶和老茶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主人给我,我就收下。如果他不这样做也没关系。 。有时候看到旧东西出售,如果超出了合理的价格,我也不会强求。

我的人品好不好,谁都可以评判。现在它在云南的受欢迎程度最近略有上升,但在香港、台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受欢迎程度更高。这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在我的研究中,我经常通过另一个人找到一个人,有时甚至是我认识的人。 1993年,首届中国普洱茶节在思茅举办。我不是官方代表。我参加聚会的时候,认识了这位女士,楼阳丹桂女士,我的一个很好的朋友,也是她的亲戚。这张照片是部分家庭成员聚会后的合影。

研究就是这样,从小到大传播。不管这些信息有用没用,我都会先保留。另外,我还会查找各个领域的文献,比如《颜氏往事》、范和君的《中国漆器装饰艺术》、李佛义的《暹罗志》等。

这些线索会在我的脑海中交织成一张网,许多线索会自动跳出来。我也做了很多比较研究,花了很多功夫,比如做了一张1953年茶馆的桌子,然后把相关的东西整合起来。我去采访的时候都带着它,请人核实。

当别人看到你准备充分、懂得很多时,他们就会愿意相信你,并向你讲述他们家族的历史。这些都是基于我丰富的知识和认真的诚意。好的人缘其实是建立在别人对你的信任之上的。同时,如果你是在真诚、非商业的基础上帮助别人,别人就很容易信任你。

普洱茶有辉煌的过去,也有光明的未来。我们相信,它一定会谱写新的传奇。

最后,用《从清代到中国茶:最正宗的普洱茶》(更新版)序言中的一句话来鼓励大家:“普洱茶的魅力在于探索、暧昧、多元。那是一片海洋,广阔无垠,中间有无数的礁石和急流,我们能做的就是喝自己的茶——“喝茶!”

作者签名版:从清朝到中国茶:最正宗的普洱茶 杨凯

58元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