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茶马古道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
2024-12-08 08:03:21发布 浏览158次 信息编号:185399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西南茶马古道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
8月14日,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西南茶马古道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来自云南、西藏、四川、湖北等地的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共同探讨茶马西南古道的理念、路线、研究范式和方法。会议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于锡云主持。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张发林在致辞中表示,茶文化研究中心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以文献记载和遗产保护为目标弥补目前研究的不足,借力学术关注实际,为茶马西南古道申报世界遗产做出贡献。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茶文化中心主任刘立堂教授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经历,讲述了他与茶马古道结缘的过程。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密切关注该领域的研究。在《历史研究》等期刊发表多篇有关长江中上游茶文化的论文,先后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民大学学报》发表中国多次复制材料及其他转载;在2018年《一带一路》《透视下的中国西南茶马古道》一文中,他基于“大地理、大历史、大文明”的视角茶文化旅游论文,首次提出“中国西南茶马古道》;针对云南大邑、滇红两大主流茶类企业对基础研究的迫切需求,在武汉大学的支持下成立了茶文化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茶文化中心副主任宋石磊作专题研究报告。他认为茶文化旅游论文,近30年来,茶马古道概念一提出,就得到学术界的响应和认可,上升到文化符号和文化旅游的层面,产生了广泛影响。在“继往开来”的基础上,为了“开辟未来”,当前研究中的一些薄弱环节需要改变,如基础支撑文献不足、相关文献分散且不断丢失、系统性规划不够等。遗产保护、世界遗产申请不足。因此,应更新现有的研究范式,运用历史文献学和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对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进行整理和整理,从而带动研究的高质量发展茶马西南古道保护。
四川大学霍伟教授认为,未来的研究重点应以文献为基础,科学界定西南茶马古道的概念和地理范围,妥善处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文献搜集和文献记载的关系。组织、文化遗产与考古遗存和文献记录五个方面的关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旭是最早提出茶马古道概念的学者之一。他认为,茶马古道正处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中间地带,可以考虑山区文化和商贸交流,填补两者之间的路线空白。茶马古道遗产保护要关注遗产背后的人,讲述西南各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在今天具有现实意义。
西藏大学罗布教授和西南林业大学杨海潮均指出,西藏茶马古道文化遗产调查存在困难和弱点,藏族地方文献非常重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加里·西格伦建议,要重视海外文献资料的收集,关注茶马西南古道在文化交流中的世界意义。湖北省文化厅陈飞研究员结合土司城申报世界遗产的经验,讲述了如何从文化遗产的角度以文化线条作为理论研究框架。武汉大学刘再启教授系统回顾了万里茶道从研究起步到申报世界遗产的全过程。他表示,西南茶马古道要注重挖掘和呈现其兴盛、衰落的历史过程。西藏大学刘丽玲副教授和程忠宏博士分别就茶马古道文献搜集的难点、地域、文物等发表了看法。
与会者一致认为,如果能够在文献收集和整理方面取得突破,茶马西南古道研究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也是对当前“一带一路”倡议的回应。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元芳通讯员迟欣怡)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